課堂禮儀規範
一、教師課堂禮儀
第一條 儀容儀錶整潔,衣著莊重得體,不著奇裝異服,不濃妝豔抹。
第二條 做好課前準備,上課前不飲酒,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第三條 上課不遲到,下課不提前,不拖堂,中途不離堂。
第四條 上課禮儀:上課鈴聲停止,教師發出“上課”口令,班長:“起立”!學生起立並齊聲向老師致敬:“老師好”!教師還禮發出“請坐下”口令,正式上課開始。
第五條 場地課上課禮儀:教師鳴哨,學生集隊,體委整隊(立正、報數、報告),正式上課。下課時教師鳴哨,體委整隊,教師簡要小結,教師發出“下課”口令,學生向教師致敬:“教師再見”!教師還禮:“同學們再見”!正式下課。
第六條 教學姿態要自然,舉止文明不吸煙。
第七條 教學要講普通話,語言文明不粗俗。
第八條 使用國家通用的規範漢字,板書工整規範。
第九條 課堂上不接聽電話,不做與教學無關的事。
第十條 教師必須嚴格管理課堂、組織教學,對任教課內的常規紀律負全責。對學生違反課堂常規要求的行為要及時制止,及時教育。
第十一條 教師要重視學生課堂行為規範的養成,培養學生的文明行為和禮貌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二、學生課堂禮儀
第一條 上課鈴響,學生應迅速進入教室安靜端坐,準備好學習用品、本節課所需課本、筆記本等,恭候老師上課。
第二條 老師進教室,說“上課”,班長喊“起立”(聲音要洪亮),全班同學起立並齊聲說“老師好”,老師回應“同學們好”。在老師回應後,全班同學一起坐下,老師開始上課。
第三條 下課鈴響,老師宣佈下課,班長叫“起立〞,全體同學起立並齊聲說“謝謝老師”,待老師還禮後學生方可離開教室。
第四條 遲到同學應在教室前門先喊“報告”,經老師批准後方能回座位。
第五條 有特殊情況需要離開教室,應先舉手,起立向老師說明原因,經老師同意後從後門出教室。
第六條 專心聽講,不翻閱與本課無關的書、報、雜誌,不說閒話,發言先舉手示意,不在座位上七嘴八舌。
第七條 按安排的座位就坐,坐姿要端正,不移動課桌和換座。
第八條 上課期間不接聽手機或收發短信、玩遊戲,不吃東西、不吸煙或做其它妨礙教學的事情。
第九條 不穿拖鞋、不只穿背心、短褲進入教室,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不准在學校和教室打撲克,保持教室文明。
第十條 課間休息,學生不在教室內追逐打鬧,不得損壞公物。
第十一條 尊敬老師,珍惜老師的勞動,自覺遵守課堂紀律,在違反紀律時,要虛心接受老師的批評,不頂撞老師。
課堂禮儀與德育的關係
首先在每一堂課中滲透相關的課堂德育,成為課堂教學的必有內容之一。通過落實我們的課堂常規教育,規範課堂中師生的言行舉止,學生在實踐中形成道德認識,提高道德責任感,培養道德情感,主動地接受既有的倫理規範,將之內化為個人的道德需要,進而外化為行為準則。在課堂中通過課堂禮儀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從而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一個人真正懂得了應該怎樣行動以及為什麼要這樣行動,才能自覺地產生相應的行為,才能成為道德的主人。
其次是課堂為禮儀與道德的融合,形成一種情感交流過程,改進師生情和同學情,師生共同營造活潑、民主和自由的學習氛圍。建立以尊重為基礎的文明平等的新型師生關係,同時也培養活潑愉快、和諧協作的集體,使學生在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相互關心、彼此尊重的集體中增進積極向上的情感。
再次是在學習和運用禮儀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增強內心的道德信念,培養其意志力,強調作為道德主體的自覺性,從而由外在的約束與導向轉化為自我約束與自我激勵。堅定的道德信念增強師生的責任感,使之不斷去認識和完成新的責任,在潛移默化中使師生不知不覺地將道德原則內化為自身的道德信念,達到德育目的。
課堂禮儀的學習和運用過程,是一個接受道德薰陶和教育、培養良好道德行為習慣和道德自律精神的過程,在禮儀的課堂上,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相互尊重,以誠相待,平等相處,不斷調控自己的言行,構建並形成優秀的課堂禮儀文化,師生在和諧的氛圍裡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