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我窩

油畫的多層覆蓋畫法介紹

古代大師們合理地運用多層覆蓋畫法,把需要的專門技術問題,所有麻煩的事如素描和主要的造型效果等放在繪畫的最初階段。這一初步工作常常由藝徒們去做,然後大師們則利用它作為一次作畫法技法的基礎。這樣,其作品便保存了一次完成畫法的新鮮感,而且比現代類型的一次完成的作品更趨於完美。古代大師只用幾種顏色來完成整幅畫,或用暖色調,或用冷色調,然後用其他顏色塗於其上,但不全蓋住底層顏色,以便底子色調經常同暗部和中間過渡色相配合。由上述可知,劃分底色層和覆蓋層的目的是為了仿效古代大師的方法進行繪畫,而不是為了習作。

製作適當的底色層還應使之單純,重視準備工作,有助於覆蓋層。如有可能,覆蓋層應一次完成。

如果底色層與設想的最終效果的色彩和亮度極為一致,可能容易使畫失去新鮮感。有對比色的底色層,如紅色與綠色,只是在想得到暗色調時才有意義,因為這種方法會使色彩受到部分破壞。必須記住,連續覆蓋暖色調會彼此加強,而冷色調上覆蓋暖色調會彼此削弱。毫無疑問,整幅畫用統一的底色層,比在底層中用固有色或對比色更容易獲得畫的調和,即整體色調。底層的固有色或對比色常常使畫支離破碎(可參見第一章“有色底子的效果”)。

要想少費力,用很少的重點和在底層色調上薄塗一層淡色來完成這種畫,需要有自信和清楚的決斷,否則就會帶來不勝其煩的修補工作,而所有的新鮮感也會因修補而失去。底色層和覆蓋層用過於接近的色調彼此覆蓋,也同樣會變得毫無生氣。最好是用幾種單純的、沒有過分混合的淺色調。淺灰色底色層用於膚色總是有利的。如果底色過重,或造型及作品整體還不令人滿意,可以用一種灰色進行修改,分散地平塗於未塑造好的明暗色調上。等完全乾燥後,便可在上面重新作畫。

如果在底色層膚色部位使用了濃重的、接近於最終效果的紅色或黃色,就必須用薄擦的方法,薄薄地用淺色擦一遍,否則色彩效果就會刺目和沉悶。對於底色層上的強烈色調,其素描效果受損,並成為不利因素就得緊接著處理,加以改善或補救。由於想儘量保護它,往往在處理時特別膽怯。如果又在這種濃烈的底色調上著色,也就是說,濃上加濃,其結果不會更好。因此,底色層的顏色應儘量避免過於強烈,而應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素描和造型的完善上。

暗部要保持虛些和暖些,反之,亮部要保持冷些和柔和些。開始,效果弱一些沒有什麼害處。作品從整體看,應當處理得相當平,不應有過強的立體感;同時,由於油畫顏料有後來變黑的危險,一般說來,應當比設想的最終繪畫效果要淺一些。

不要試圖將底色層當作覆蓋層,也絕不要作這種期望。單獨的高光和很濃的深色部分,以及所有的細節都屬於覆蓋層,如果將它們過早地畫入,只能對覆蓋層有所妨礙。

正確的底色層在性質上必須是“瘦”的(少油),只有這樣,在上面作畫才能成功。底色層一定要富含色料,即富含不透明顏料,同時相應地少含結合劑,這樣,乾燥時就會具有無光的效果。在光滑的顏色上是很難作畫的。毫無疑問,調色液中加入少量的松節油會使顏料的含脂油少些,但也降低了顏料的遮蓋力。底色層必須徹底乾燥,否則覆蓋層將會受損害,最終畫會變黑。由於實際情況希望底色層能迅速乾燥,因此常常加入催乾劑。不過,正如前面屢次提到的,催乾劑只能少量使用,其含量應為調色液的2%。我總是發現把管裝白色顏料攙入約1/8乾燥的粉狀克勒姆尼茲白,比較有效又較少危險。這在調色板上用調色刀很容易做到。用這種方法,底色層所含顏料就會多些,由於這種顏料能完全覆蓋,更適於反復作畫。這一方法在畫肖像畫時,尤為有利。

用坦培拉顏料作底色層很容易符合底色層要求含油少的特性。它使得素描易於勾畫,主要構思能迅速繪出。它還能迅速而堅固地幹透,幾乎能夠立刻在上面作畫。雖然坦培拉底色層的鮮明符合良好底色層的要求,但在此還必須堅持這一原則,即讓色彩保持弱些,淡些。否則,上光後坦培拉顏色會顯得“跳出”畫面,而使油畫顏料覆蓋層有髒的效果。坦培拉顏料用於油畫的底色層可給予色彩極大的亮度。

坦培拉顏料,尤其是含油少的坦培拉顏料,具有能迅速變硬,又不會被油畫顏料中的結合劑和調色液所溶解的優點。因此,不成功的覆蓋層很容易除去,而不會影響坦培拉顏料的底色層。在古代大師們的畫中,常常可以觀察到冷灰色的坦培拉顏料,其色彩很淡但很厚,仍然原樣地保持著,而在它上面的樹脂透明色和油畫顏色卻已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