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成為嫉妒這也許並非什麼壞事~
嫉妒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消極情緒或者不好的人身品質。它通常是復仇或痛苦等行為的同義詞,尤其是當它在某人體內被某種因素引發時。
在一個場景中,一個人因為某件事情嫉妒另一個人的想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或者說當你看到別人拿著你迫切想要但卻沒有的東西時,你就會產生這種情緒,但好一點的是,羡慕並不是嫉妒心理。
嫉妒可以導致我們中的一些人做出讓自己未來後悔的決定,輕微的後果也會至少使我們變得冷酷或內心痛苦。但有的時候,嫉妒的感覺也會觸動我們內心的某些開關。這種對我們所沒有的東西的渴望會觸發、激勵我們獲得自己想要得到某些東西的決心。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以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嫉妒心理?嫉妒某些時候是否真的是好的事情?我們可不可以利用羡慕和嫉妒心理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呢?
嫉妒和羡慕的微妙區別
嫉妒是一種自然的情感,但在歷史上卻遭到了幾乎所有文化的譴責。主要因為它傾向於帶著負能量被人們所感知,而破壞性往往指向其他人或更可能是我們自己的核心自我。但是,儘管負面能量可能存在於嫉妒之中,但它也可以成為我們關注焦點的動機和基礎。
少量的嫉妒實際上可以保持一段關係,或者激勵我們更專注于我們的行為。
那麼為什麼我們有能力感受到這些情緒呢?
根據《改變思想》一書的作者大衛·斯特萊克的說法,嫉妒主要是關於我們對損失的情感反應。當你對某件事情有獨鍾,感覺到它被帶走或威脅要被帶走時,你的反應就是感覺到被傷害和憤怒了。
嫉妒更多地會集中在對你沒有的東西上。你可能會看到一個人擁有你所想要的東西,心理便會產生嫉妒。你所感受到嫉妒的程度與你對這種情況的不公平程度有關,而這種負面的能量往往是會讓你成比例地去針對與此有關的人。然後它會降低成為更低等的一種情感,因此結果證明任何事情保持現狀才是合理的,而不是用它作為取得更多成就的動力。
當我們把它分解的時候,你會發現嫉妒往往會根植於恐懼之中。這是一種對軟弱、無力或不足的恐懼。廣告商都深刻的知道這一點,並利用我們潛意識中潛藏的嫉妒心理,讓我們與他人競爭並消費,去保持心理的依戀感。
赫爾穆特·舍克(Helmut Schoeck)的書中有一段有趣的引述:“嫉妒是一種驅動力,它是人類生活的核心,是一種社會存在感,一旦兩個人能夠相互攀比,就會產生嫉妒。”他還指出,“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它都是一個調節者的存在,當激發它時,許多被限制的行為就會出現。”
通常情況下,如果有人把我們的成就放在明處時,我們需要通過提及一些不幸來抵消它。嫉妒產生的負面效應往往來源於比較,是在當下緊密的社會和有相似背景的人之間形成的。
嫉妒的“缺陷”怎麼會是一件好事呢?
重要的是,你要把嫉妒視為一個指示器,讓你知道你所關注的焦點在哪裡,以及它在哪裡指引著你。這是一個機會去重新審視你的心態和你想要的生活的機會。
這種嫉妒的感覺可以告訴你什麼?你有沒有想追隨的方向?你為什麼有這些感覺?
要明白,當你感到嫉妒的時候,它不是關於別人或環境,而是你內心的本質。所以是時候質疑你自己了——不是以一種批判的方式——而是專注於你需要改變什麼東西來得到你想要的東西的方法。
嫉妒是一種錯覺。這不是關於現實,而是關於我們對自己的看法。一旦我們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把它當作動力,改變我們對自己在當下處境的心態。
如何利用嫉妒達到對你有利?
當你的生活中出現嫉妒的感覺時,問問你自己。我沒做到,她做到了,那麼我能從這個人的成功中學到些什麼?是什麼阻止了我去思考,而不是實現他們所取得的成就?
有時候我們需要問問自己,是否為自己的成功設定了正確目標?是否意識到自己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或者放棄了一些?是不是因為自己去一味的嫉妒別人,而不是積極地認識到他們的成功,去學習對方,也像他們一樣得到認可?
敢於面對我們的負面情緒是很關鍵的,因為它們能讓我們看到我們需要做出的改變是什麼。我們需要承認嫉妒心理打開了我們曾走過的門。
當我們意識到嫉妒更多的是關於我們自己的時候,就會明白,其實我們是在承認別人的財富,而不是去創造自己的財富。“嫉妒來自於人們對自己天賦的無知或缺乏信仰。”
因此,治療嫉妒的方法就是成就自己,而好處就是可以成為你生活的動力和改變的機會。如果你強烈地感受到嫉妒情緒,那麼說明它可能為你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指示,讓你知道你需要重新評估自己的生活。我們要用它來激發我們的積極性,而不是讓我們相信它是消極而無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