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淨化器產品宣傳鋪天蓋地 究竟哪些產品可信
近日,一些空氣淨化器產品宣傳的的淨化效果,在網上引起廣泛的議論。許多消費者陷入迷茫:究竟哪些產品可信?
這個冬天,隨著霧霾頻頻光顧華北地區,空氣淨化器的需求急劇增加。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著大大小小的廠商競相加入。產品更豐富、供給更多樣,消費者的選擇空間大了。但是,層出不窮的新概念、“全能型”的淨化效果、頻頻曝出的虛假行銷事件,也讓消費者感到有點無所適從。
面對這樣一個顯得有些混亂的新興市場,該怎麼辦?有人認為,這只是市場競爭發展的一個階段,隨著時間的沉澱,消費者會在實際運用中完善認知,可以通過“用腳投票”來剔除劣質廠商,實現優勝劣汰。不過,恐怕任何一名消費者都不願遭遇這樣的“試錯”。一台空氣淨化器,價格高的要上萬元,多數在千元以上。發現不好就不用了,多數人會感到心疼。更何況,與杯子、筆、手機等常用消費品不同,消費者往往難以通過直觀的用戶體驗來評判空氣淨化器的產品品質優劣。複雜的檢測方法及高昂的檢測費用,也阻礙著消費者更好地瞭解空氣淨化器產品的真實功效。這意味著,空氣淨化器製造商與消費者之間存在著比常用消費品更大程度的資訊不對稱。
資訊不對稱極易造成不公平的交易和競爭,進而扭曲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行為,導致市場出現需求缺口與供給過剩並存等一系列問題,甚至可能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後果。面對資訊不對稱,市場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往是有限的,這時就必須依靠市場之外的力量——政府的有形之手來引導市場,規範市場行為、增加市場訊息供應。事實上,面對商家的高調宣傳以及各路專家五花八門的說法,消費者一直盼望更有公信力的品質監督部門主動作為,出來查一查、講一講。這不是“越位”,恰恰是“不缺位”的表現。
在消費品領域,消費者最想得到的、也是解決資訊不對稱的關鍵,是職能部門通過市場監督而提供的實用引導資訊。此前,相關部門多次“指名道姓”公佈產品品質紅黑榜,起到了扶優限劣的作用,就是一種消費者急需的實用引導資訊。空氣淨化類產品納入了今年的國家監督抽查計畫,但是,消費者遲遲沒有看到公開發佈的抽查結果。究竟誰優誰劣,不妨也來公開亮亮相。
市場與政府以外,還有不可忽視的第三種力量——行業協會等民間組織。第三種力量對於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同樣有著積極作用,人們也期待著這些民間組織充分發揮監督作用。
隨著科技進步,各類新產品將層出不窮。培育一個健康的新產品市場需要發揮市場的主導性作用,但也離不開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導。政府監管在該出手的地方就出手,不僅要“准”還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