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靜坐半小時,整天精神抖擻
靜坐可以澄心,與祖國醫學中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通暢、精氣內充、正氣強盛的觀念一致。
靜坐時,腦海中原來活躍的意識活動漸漸趨於平靜,全身精神慢慢鬆弛,直至“深度放鬆”,使大腦得以充分的休息。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全身各臟器的活動會隨著其功能的加強而更加協調有效。靜坐可以改善全身的“體液迴圈”,補充臉部皮膚的水分,增加其營養,變得容光煥發,頭髮烏黑,眼睛清澈。靜坐能加快體內氣體交換的速度,消除神經緊張,放鬆肌肉,緩和某些病痛症狀,使人體內的溫度、血液的酸鹼度、血壓、血糖、血脂以及鉀、鈉、磷等穩定在一定的範圍內。實踐證明,靜坐有助於肺結核、神經官能症、神經衰弱、心臟病和頭痛、失眠等疾病的治療,另外對增強耐寒和消化能力很有好處。
靜坐首先要求寬衣松帶,身體端正,頭朝前,眼微閉,唇暗合,牙不咬,舌抵上齶;前胸不張,後背微圓,上腹內凹,臀部後突;兩手仰掌,放置大腿上,右手按在左手上,兩拇指相連,按於臍下;兩膝不並,腳位分離。其次,呼吸自然,做到呼長而緩,吸短而促,求自然,不用勁,行於不經意之間,把精力注意到臍下。隨著呼吸的漸漸變慢加深,心臟的跳動也會相應減慢。靜坐者會覺得外界的聲音逐漸消失,宇宙一片清靜,自然而得適愉悅之妙味。第三,靜坐以清晨或臨睡前為宜,遠離嘈雜的都市人群,找一個環境清靜、通風良好的房間,一次最好不少於30分鐘,入靜後要特別注意放鬆頭部和面部。靜坐結束後,互搓雙手,使之變熱,再按摩面部以活血。只要持之以恆,定能獲得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效果。
靜坐的關鍵在於“靜”,要全身漸漸放鬆,摒棄一切雜念,才能入靜而坐。如果“靜”不下來,可採用三招。第一招:嘗試“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的“逐次觀下法”。第二招:倘若上法難以操作,可換成將內心的注意力集中於“臍下三寸”的“觀臍法”。這個位置便是丹田,可用併攏的4個手指作為尺度找到。第三招:坐定後集中注意“數息”,也就是“數呼吸”,即呼吸的“一出一入”,也會讓人慢慢靜下來。
時至今日,靜坐養生在世界上日漸流行。日本的不少寺院清晨會開放大殿,周圍的人愛上這兒靜坐30~60分鐘,然後再去上班。“這種‘晨練’不受活動場地和運動器械的限制,十分方便。”45歲的計程車司機山本太郎讚不絕口道,“每天靜坐半個小時,人變得精神抖擻,充滿活力,跑起車來一點也不覺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