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柏拉圖】理想國的簡介
《理想國》又譯作《國家篇》、《共和國》等,與柏拉圖大多數著作一樣以蘇格拉底為主角用對話體寫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長僅次於《法律篇》,一般認為屬於柏拉圖中期的作品。這部“哲學大全”不僅是柏拉圖對自己前此哲學思想的概括和總結,而且是當時各門學科的綜合,它探討了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文藝等等各方面的問題,以理念論為基礎,建立了一個系統的理想國家方案。下面看一看相關資訊吧。
一、作品簡介
《理想國》是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的對話,給後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
柏拉圖把國家分為三個階層:受過嚴格哲學教育的統治階層、保衛國家的武士階層、平民階層。他鄙視個人幸福,無限地強調城邦整體、強調他一己以為的“正義”。在柏拉圖眼中,第三階層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騙的。他賦予了統治者無上的權力,甚至統治者“為了國家利益可以用撒謊來對付敵人或者公民”
《理想國》討論的主題是正義問題,首先討論國家的正義。柏拉圖認為一個好的國家應該具備智慧、勇敢、自製、正義這4種德性。
國家的智慧要求它有治理整個國家的知識,只有少數人才具有這樣的智慧;國家的勇敢屬於保衛它的衛士;國家的自製是一種和諧,當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能夠和諧一致,這個國家就達到了自製。若一個國家有了這三種德性,也就有了正義。柏拉圖先是探討出城邦的正義,進而推及到個人。在他看來,正義是各司其職,互不侵擾。
哲學家是愛智慧的人,不過那種對任何事情都好奇的人還不是真正的哲學家,只有熱忱於尋求真理的人才是哲學家,這就涉及到了真理問題。柏拉圖把世界劃分為可感世界與理念,那些只愛好具體事物如美的聲調或形象的人只有意見而無知識,只有那些認識美自身即美的理念,而且將其與具體事物區分開,而不互相混淆的人才是有知識的人。與此相應,靈魂的狀態也可以分為4個階段,這就是想像或猜測、信念、理智和理性。柏拉圖通過“洞穴”的比喻指出,認識的4個階段並不是後天學習的發展過程,而是“靈魂的轉向”。因為靈魂本身具有一種認識能力,教育只是使這種能力掌握正確的方向,使它從黑暗轉向光明,從現象的世界走向真實的世界,因此教育也是《理想國》的重要主題之一。柏拉圖設計了一套理想的教育課程,除了體育和音樂這兩門初等課程之外,必須學習算術、平面幾何、立體幾何、天文學和諧音學等5門課程,按照這個次序將靈魂從可見世界逐步引向哲學,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國家統治人才,促成他們的靈魂轉向。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提到了共妻共子的制度。他提倡最好的男人和最好的女人結合,並將生下來的孩子由官員撫養。這個觀點即使是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也不贊同。在《政治學》一書中,亞里斯多德對這個觀點進行批判。
二、柏拉圖簡介
柏拉圖西元前427年出生于雅典。當時雅典已與斯巴達戰爭3年,史稱伯羅奔尼薩斯戰爭(西元前430年—西元前404年)。前一年,雅典民主的偉大貴族領袖伯裡克利去世。柏拉圖成長的年代,因此是一段引人興趣的時期。他成年之時,戰爭正在結束,雅典下場慘重,外則遭受斯巴達在雅典衛城駐軍之辱,內則經歷寡頭統治與民主勢力鬥爭之患。柏拉圖家族與寡頭及民主兩方面都有關係,又出身良好,考慮走上政途十分自然。一個處於戰爭中的城市的政治,無疑是他青年時代談話的主題。由當代人的證言可以得知,戰爭期間,雅典民主的性質發生變化。伯裡克利率領雅典及其盟友投入戰爭,因為他認為雅典別無選擇,加上他控制議會,有辦法將雅典的戰略與花費限制在可以負擔的範圍內。
柏拉圖的繼承者註定是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早期的對話明顯受到了蘇格拉底的影響,而後期的著作則顯示出柏拉圖本人的創造性。從柏拉圖成熟的哲學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包括倫理學、政治學、法律、藝術、宗教、認識論以及心理學等諸多學科在內的綜合哲學體系。在心理學史上,柏拉圖式是一位重要人物;除了其他原因之外,這還因為他最早提出了一種關於人類心理障礙的衝突模式。
以上就是相關資訊,希望可以説明你更好的瞭解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