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新世界 遙遠而精彩
在1976年5月24日,也就是俗稱為巴黎品酒會(Judgment of Paris)的跨國品酒會舉辦之前,世界上公認的佳釀幾乎為舊世界所壟斷,然而,這場盲品的結果出其不意地顯現出了新世界葡萄酒驚人的實力——美國加州鹿躍酒莊所產的1973年份卡本內·蘇維濃擊敗1970年份的木桐和歐布里昂,拔得紅酒類頭籌;來自加州的蒙特雷納酒莊的夏多內則取得白酒類的第一名,令巴達-蒙哈榭、普裡尼-蒙哈榭等勃艮地一眾老牌酒廠顏面盡失。
《時代週刊》的美食美酒記者George Taber當年在機緣巧合之下,目睹了巴黎品酒會的盲品、評分的全過程, 而他針對這一事件及時、客觀、詳盡的報導,亦改變了大西洋兩岸愛酒人對於風土的刻板認識。在巴黎品酒會結束的二十年後,為了探討新世界葡萄酒所擁有的無盡潛力,George Taber又分別走訪了澳大利亞的巴羅莎河谷、瑪格麗特河流域,紐西蘭的瑪律堡、南非的斯坦倫布希以及智利的阿爾托港等產區,並將自己在上述新世界產區的考察概括為6種最佳葡萄酒範例。他稱這些酒款的前途未可限量,尤其是紐西蘭瑪律堡著名酒莊雲霧之灣釀造的白蘇維濃葡萄酒、澳大利亞瑪格麗特河流域曼達岬酒莊採用卡本內·蘇維濃、榭米翁以及希拉葡萄釀造的紅酒,以及南非最古老的酒莊羅斯坦堡所釀造的夏多內葡萄酒。
拋開羅斯坦堡不談,George Taber所提到的雲霧之灣及曼達岬均出自澳大利亞著名釀酒人David Hohnen之手。David Hohnen在釀酒過程中尤其重視各種葡萄的獨特性,他以“忠於原味”的理念創造曼達岬酒莊,並在建廠短短7年時間裡兩度斬獲澳大利亞葡萄酒最高榮譽——傑米·華生獎(Jimmy Watson Trophy)。曼達岬在1980年代初期釀造的卡本內·蘇維濃,令其所屬的瑪格麗特河流域名聲大噪,一躍成為世界葡萄酒版圖上的知名產區。不過,真正令David Hohnen發揮釀酒人潛能的,卻是他從1983年起在紐西蘭瑪律堡釀造的充滿青草和新鮮水果氣息的雲霧之灣白蘇維濃葡萄酒。
George Taber在《1976巴黎品酒會》一書中提到,David Hohnen在釀造曼達岬與雲霧之灣之前,曾以學徒身份在納帕谷克羅杜維爾酒廠工作。毫無疑問,加州葡萄酒的成功經驗為他注了強心劑,並使其相信只要運用先進技術,在法國以外的不知名產區一樣可以釀出絕佳的葡萄酒。就如同知名酒評人Robert Parker所稱,“巴黎品酒會帶給所有人機會,無論是加州人、澳大利亞人或紐西蘭人。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沒有把葡萄酒當非一般食品處理的心態,而只管採收成熟果實,把釀酒該做的一切程式都做了,把葡萄園的特性表現得淋漓盡致,我們也能釀造出世界級的葡萄酒。”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7年和2010年先後有兩批好萊塢電影人分別以巴黎品酒會為主題,拍攝了兩部讚頌新世界葡萄酒的電影。其中,由Randall Miller導演、Chris Pine和Rachael Taylor主演的名為《瓶擊》(Bottle Shock)的電影以蒙特雷納酒莊父子兩代釀酒人為主角,從側面反映了納帕穀挑戰波爾多與勃艮第酒王地位的全過程。電影想要傳達的觀點主要有兩個:一是,在法國近乎神聖的產區之外同樣可以釀出優質的葡萄酒。如果納帕穀可以釀出不輸於波爾多與勃艮第的葡萄酒,那麼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智利為何不可?二是,釀酒師並不需要通過代代相傳的智慧或是家族秘笈才能成為大師。年輕釀酒師通過自學,一樣可以找到捷徑。要知道,鹿躍的創始人Warren Winiarski就曾是芝加哥大學的希臘史教授,他的第一興趣愛好是研究柏拉圖,第二才是釀酒。
Choice 新世界佳釀推薦
David Hohnen曼達岬的位置如今由新晉釀酒師Tim Lovett取代。酒莊的旗艦酒款為卡本內·蘇維濃,它在1980年代屢獲殊榮,而優質酒款則包括以希拉、夏多內,以及榭米翁和白蘇維濃混合釀造的葡萄酒。Tim Lovett秉承了David Hohnen對於細節的追求,所釀酒款均追求原產地的純正風味。
智利拉博絲特酒莊由Alexandra Marnier Lapostolle家族建立於1994年。酒莊遵守零碳排放協議,並採用生態釀酒法無澄清也無過濾地釀造紅酒,它曾在2008年被《美酒愛好者》雜誌評選為新世界最佳酒莊。
Clos Apalta系列紅酒屬於拉博絲特酒莊的旗艦酒款。它擁有平衡的口感與優雅的氣質,入口第一感覺活潑有力、圓潤順滑,隨後柔滑的單寧才漫漫展現出來,回味悠長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