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我窩

315,一起看看互聯網家裝的那些坑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3.15消費者權益日,每年因為裝修引發糾紛或者被裝修公司坑的消費者並不少,涉及的問題也是方方面面,比如裝修合同、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等,稍有不慎可能就進坑了。而如今,進入互聯網家裝時代,形形色色的互聯網家裝產品要如何挑選?不知自己購買產品之後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我們一起看看,到底有哪些家裝過程的“坑”需要注意。

首先,我們看看裝修建材促銷陷阱。

以次充好、偷樑換柱是常見的手法。如規定“裝修中若原材料斷貨,可臨時更換同檔次其他型號的材料”;使用“X名牌牆漆”,但具體使用什麼型號,最終由裝修公司說了算;或稱贈送價值不菲的家居禮品,實則使用一些便宜進貨來的市場滯留的過時產品。許多所謂的“套餐”不僅有很多限制,還有很多額外“掏腰包”的地方。

建議消費者在選擇套餐產品時,不能只認品牌,而是要認清產品的級別,明晰價位。在與裝飾公司簽訂合同前,一定要詳細瞭解裝修涉及的程式和合同內容,對“包料”中的產品品牌型號要標注清楚,對有變更的項目,必須在合同補充條款中注明,並要求合同上加蓋對方公司公章以確保法律有效性。

同時,裝修時要使用分期付款,留一部分款項到完工後並確認工程無品質問題再付清,避免消費者早早付清了全額,對對方拖延施工還得“求爺爺告奶奶”。

其次,繳納定金容易,“退定”難。

五花八門的互聯網家裝公司最常見的伎倆還有,免費量房,免費設計。諮詢時說的天花亂墜,“先免費量房,再出設計方案,如果不滿意也沒關係。不過,要先繳納100元的誠意金,這個在確定裝修時可以抵200元的裝修款。”消費者容易迷失在免費量房的誘惑中,繳納定金後,商家只以一紙收據打發消費者,待消費者冷靜思考後反悔了,想要“退定”就很難了。

建議消費者在訂購前要貨比三家,繳付定金一定要以書面的方式約定,價格、材料、交貨期限、違約責任等重要資訊要在合同中明確,切莫一時衝動與賣家達成口頭協定,一旦產生糾紛,事後違約就會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同時,商家也應該用真誠經營拴住消費者的心,從而提升自身品牌口碑。

當然,還有消費者願意網購家居產品。據調查顯示,有40%的消費者表示會在綜合類家居賣場選購家居產品,有26%的消費者覺得在建材超市會更方便一些,也有16%的消費者會選擇到品牌獨立店去採購產品,到百貨商城購買的人數占8%,僅有10%的消費者表示會在網上商城的購買。

這個互聯網的時代,基本是淘不離手,足不出門就可以淘來一堆商品,是什麼原因令大家不在網上購買傢俱產品呢?原來,有不少消費者反映在網購家居建材產品中遇到過不少問題!有27%的消費者投票表示售後服務難以保障,也有21%的消費者反映商家在網上展示的圖片與實物不符,有17%的消費者說擔心掏錢買了產品後,售前的承諾成一紙空文,也有部分消費者擔心在運輸過程中損壞物品商家不予退換和物流慢,送貨不及時,收取送貨費和安裝費,也有少部分消費者害怕在網上買到假貨。

因此,還是建議大家傢俱在實體店購買,親身的體驗和眼見為實不會差。

最後,施工人員素質低也是不少消費者煩心的事情。

短短幾年間,打著互聯網家裝旗號的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湧現,但因為進入門檻低,企業素質、實力良莠不齊,再加上行業監管不足,以致市場異常混亂,問題頻現。尤其是施工人員素質低的問題,被消費者不斷吐槽。

據悉,工長承擔了家裝公司的勞務仲介,組織工人施工以及專案管理,又為工人提供了工作。他的價值和作用在目前的家裝行業來說不可替代,但仍處在裝修價值鏈的底層,只顧眼前利益。

面對家裝亂象,工商部門負責人也表示,進入3月,家庭裝修也進入了傳統旺季。一些無資質的裝修公司、“遊擊隊”充斥市場,致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常常受到侵害。對此,工商部門提醒,消費者在選擇環節就要“擦亮”雙眼,如果已經簽訂合同,想要維權並不容易。所以,消費者在家裝時,不能選證照不齊的公司,更不能聽信口頭承諾,合同文本務必將報價、工程變更、設計、驗收、保修和裝修公司答應的優惠條款等納入其中。除此以外,合同中應與裝修公司協商付款方式,儘量採取少付多期的方式,首款要少付,尾款要留多,最好是做多少付多少,以免權益受侵害時陷入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