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消費者以為, 自己家曾經裝修過, 經歷過談合同、買材料、現場監督, 算是懂行了。 有的認為, 身邊有不少同事、親朋好友裝修過, 能提供經驗, 少花冤枉錢並不難。 其實, “裝修陷阱”花樣繁多, 稍不留神就會落入其中。 因此, 本刊特將裝修過程中的種種“貓膩”公之於眾, 給這些“裝修陷阱”曝光, 使後來者盡可能避免上當。
許多裝修公司看見顧客上門, 忙不迭地拿出一大堆平面圖、立體圖和效果圖, 有的還直接在電腦上運用多媒體技術演示, 頗讓人心動。 顧客稍一眼花, 必定落入“設計陷阱”。 所謂“設計陷阱”, 就是裝飾公司的設計師在進行家庭裝修設計中,
案例一:免費設計做誘餌。 宋先生夫婦在結婚十年後購買了第二套住房, 他們的第一套住房當時並沒有請設計師設計, 一直以來都不覺得舒適, 因此, 他們這次決心要找個優秀的設計師為其設計新居。 可是去了很多裝飾公司後發現, 這些公司基本都是一樣的模式, 即打著“設計不收費”的招牌, 設計師隨意詢問了些家庭基本情況, 很快就從電腦裡列印一個效果圖出來, 看上去似曾相識, 如果再想讓他出個詳細的設計圖, 設計師就要追加量房費(有些稱訂金, 費用各不相同), 裝飾公司稱,
案例二:設計故意複雜化。 劉先生在裝修結束結帳時發現, 差不多比合同約定的金額多了一半。 他感到懷疑, 於是找來專業的監理人員審查後發現, 裝修公司做了許多手腳, 僅佈線一項, 就用去電線180多米, 這些電線完全可以在屋內繞上3圈了, 而實際上根本可以走直線。 書房的鐳射照明燈裝了8盞, 屬於典型的重複浪費。 另外, 有些設計師在設計中還故意增加裝修專案, 不需要做櫃的地方加個櫃子, 沒必要吊頂的地方非要吊頂。
案例三:推薦貴材拿回扣。 有些裝飾公司或者設計師和一些建材商有協議:只要設計師在設計中使用了他們的材料,
案例四:謊報施工工程量。 設計師在測量和設計時, 有意多報、謊報, 加大工程量。 他們常常故意在預算中多報施工面積, 以獲得更高的利潤。 尤其是在牆面這一項上, 會多報塗刷面積。 如在計算塗刷牆面乳膠漆時,
案例五:私下簽約賺黑錢。 到裝飾公司諮詢時, 張先生就碰上了一位令他滿意的設計師, 這位設計師說, 和他個人簽協議, 保證能幹好, 而且價格還比公司優惠20%以上。 於是他就與設計師私下簽訂了施工合同。 但施工中在品質、工期等方面都出了很多問題, 而且由於是與設計師私下簽約, 因此投訴到哪兒也沒人管。
專家支招:在裝飾公司進行實地測量之後, 公司會將設計圖以及一張詳盡的報價單交給消費者。 消費者在拿到這份材料後, 首先要看設計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 根據自己的習慣找出設計方案中的不足。 因為現在從事家庭裝修設計的設計師普遍都比較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