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板文化節、個性衛浴節、家用電器節……, 近期, 家居行業裡這個節那個節, 接二連三, 此起彼伏, 熱鬧非凡。
然而, 被冠以文化、個性, 或被命名為某國家居博覽會等聽起來很有“來頭”的這些家居盛會, 表面的精彩紛呈背後, 充盈著的還是一如既往的、濃濃的商業氣氛。
比如, 一些“節”安排了發放家電消費券的內容, 但是消費千元以上才可使用的消費券使用規則使得消費者對參與電腦搖號中券的活動意興闌珊的熱情;而在更多的“節日”現場, 消費者們失望地發現, 很多商品是被提價之後再打折促銷的。
降價促銷是商家慣常使用的最基本方式, 本無可厚非。 但是, 將眼下這些家居“節日”的促銷內容與這10年間家裝企業一撥又一撥的促銷熱潮進行一番比照, 大家會發現, 兩者在本質上實在沒什麼大的差別。
家居行業歷經10年的發展, 有關行業整體水準的提升、裝潢業態的轉變、服務理念的更新等宣導不絕於耳, 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 有關裝潢品質的投訴依然居高不下。 而面對嚴峻的形勢, 企業所能想到與所能使用的依然是最原始的一招:降價。
這一招實在不是“一招鮮”, 而是“一招濫”。 這些家居節的促銷內容顯示出, 大部分家裝企業、建材商場依然缺乏對市場和對顧客的深入研究———這種研究應該是在對顧客、對生活尊重的基礎上進行的, 不瞭解市場, 不瞭解顧客的真正需求, 就談不上去引導和創造需求了。
一個科學、健全、完善的管理和服務體系,
才是關鍵時刻決定存亡、勝負的關鍵。
而這恰恰是大多數家裝公司、建材企業所欠缺的。
不降價,
而是提升品質與服務,
也就是在提升產品的性價比啊,
消費者是算得來這筆賬的。
連結:放射性核素超標 瓷磚環保標誌忽悠人
手持國外“身份證” 國產瓷磚穿上“洋外套”
紅橡地板中看不中用 高達70%涉嫌“山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