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避免昔日家園成為一座空屋林立、雜草叢生的“鬼城”, 布拉多克鎮長約翰·費特曼自掏腰包改造老舊建築, 以廉價甚至免費地產吸引藝術家定居。 目前費特曼的工作初見成效, 但藝術能否拯救布拉多克仍然不得而知。
“鐵銹”小鎮
布拉多克的衰敗演繹了美國中西部“鐵銹地帶”產生的全過程。 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 這個以鋼鐵製造業為支柱產業的小鎮興旺繁榮, 鎮中心商鋪林立,
“我們流失了90%;的人口, 90%;的建築破損, ”鎮長費特曼如是介紹, “全鎮90%;地處一個"垃圾填埋場"。 ”
1920年小鎮最繁榮時期, 布拉多克有2萬人口;而今, 全鎮人口不到2700人, 其中三分之一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他們大多是非洲裔美國人和女性。
車間減容、廠房關閉不僅是經濟問題, 也是社會問題。 隨著越來越多居民為尋求就業“逃離”本地, 布拉多克商鋪停業, 昔日熱鬧的街道變得門可羅雀。 根據費特曼提供的資料, 截至2010年, 布拉多克市中心商鋪數目為零。
如今的布拉多克依稀可見當年工業重鎮的影子。
行走在布拉多克城區, 空置房屋和破舊建築隨處可見, 暴力事件頻繁發生。 費特曼上任伊始曾自掏腰包雇人發放免費冰淇淋, 只為讓生活在這個“食品沙漠”中的孩子們“嘗嘗鮮”。
藝術“藥方”
身處“鐵銹地帶”的其他城市, 不少地方政府不惜推翻老舊建築, 全面打造新城, 但仍然難以逆轉頹勢。 在布拉多克, 費特曼另闢蹊徑, 想用藝術拯救衰敗的城市。
“在鄰近4個鎮子中, 我們創建了第一所畫廊, 並配有畫家工作室, ”他說, “我們還修建了公共藝術設施。 ”
布拉多克主街上處處可見藝術改造的“良苦用心”。
2005年參選並出任鎮長以來, 費特曼一直鼓勵人們看到布拉多克的優勢所在低房價。 “即使房價漲兩倍, 這兒一幢住房的價錢也不過1.5萬美元, ”費特曼說。
費特曼用“城市先鋒”這樣的煽情詞彙形容遠道而來定居的人們, 告訴他們如何以低價購得廢舊房屋, 然後親手將其改造為時髦的住宅。 “他們只用4300美元買了這棟房子,
此外, 費特曼還在城裡掀起挽救破舊建築的潮流, 鼓勵人們將老舊建築用作綠化和種植有機蔬果的基地。 “我不知道人們是否將此視為藝術, ”他說, “但我認為在煉鋼廠的陰涼處種植有機蔬菜是一門藝術, 它吸引不少人前來定居耕種。 ”
行政“後門”
布拉多克鎮長雖然由選舉產生, 但權力有限。 月薪150美元的鎮長主要有兩項工作:調解鎮議會僵局和監督警務。 為順利推行小鎮改造計畫, 費特曼出資成立基金會“回到布拉多克”, 以基金會名義推行自己的“社會公正”專案, 從而避開鎮上行政機構的掣肘。
由於主要資金來源是費特曼個人財產,
基金會擁有鎮上大部分資產, 為小鎮改造計畫的實施打開了一扇行政“後門”。 2009年, 布拉多克引起美國牛仔褲品牌“李維斯”注意, 該公司直接找到費特曼而不是鎮議會。 結果, “李維斯”得以在布拉多克拍攝廣告, 由此產生的150萬美元收入全部入帳費特曼名下基金會。
“李維斯”電影廣告登陸美國各大影院, 試圖以美國歷史上開拓疆土的“西部精神”促銷產品, 卻無意中成為布拉多克這座“鐵銹”小城最好的宣傳。 很快, 印有“賓州布拉多克”字樣的大幅海報也出現在美國大街小巷, 甚至佔領紐約時報廣場的廣告欄。伴隨“每份工作同等重要”的廣告詞,布拉多克的時髦居民穿著“李維斯”牛仔服一一出現,包括鎮上新開企業“非化石燃料”的老闆戴夫·羅森施特勞斯、朋克樂隊成員傑克·撒母耳等。
誰的城市?
費特曼希望以藝術拯救破落小鎮,但無論手段還是結果都遭到質疑。布拉多克的知名度因“李維斯”廣告意外提高,但不經鎮上任何部門經手,豐厚的廣告收入直接記入鎮長名下基金會帳簿,即使支持費特曼的居民也難以認同該程式的合理性和民主性。布拉多克究竟是誰的城市?誰該為它的繁榮負責?成為小鎮議論的話題。
“他認為我們得有個年輕人活動中心,就決定建了一個,”鎮上教堂的音樂師派特·摩根說,“他從未在鎮議會說過:"我有些錢,讓我們幹點兒什麼吧。"”正是因為對費特曼所為感興趣,摩根才回到布拉多克。然而,費特曼雖然出了不少好主意,卻幾乎不與鎮上人商量。“他把自己塑造成替布拉多克代言的鎮長,”摩根說,“但至少應假裝讓我們有點發言權。”
美國建築師和城市規劃設計師大衛·路易士認為,民眾是否參與是衡量舊城改造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公民參與是城區改造的關鍵,”他說,“你得以人為本。”在這方面,費特曼推行的專案差強人意。
《紐約時報》記者在布拉多克採訪時發現,鎮上無論常住還是外來居民,對費特曼名下基金會的做法都頗有微詞。基金會成立以來,改造舊城的效率明顯提高,但由於其非營利性質,居民對該組織負責人費特曼的行為沒有任何問責機制。結果,無論費特曼拯救布拉多克的意願多麼真誠,人們總將他推行的改造項目視為其個人行為。
“享受”破敗
當被問及究竟有多少人搬回鎮上時,費特曼閃爍其詞。他總是說,自己當選以來,遷入當地的人口規模相當於4000人遷入匹茲堡。距離布拉多克17公里的匹茲堡是賓夕法尼亞州第二大城市,有“世界鋼鐵之都”的美譽,人口31萬。苦苦追問下,費特曼承認,布拉多克目前只吸引了10戶23人“城市先鋒”安家。
綠化和改建等專案確實令布拉多克更為宜居,但根本上無從解決當地經濟衰退、失業高企的難題。外來落戶的居民在當地幾無收入,經濟來源無外乎遺產或先前存款等,難以長期支撐。本地居民既無從改善每況日下的經濟困境,也難以加入藝術拯救布拉多克的項目之中。
少數定居當地的“外來戶”甚至享受布拉多克的破敗。出現在“李維斯”廣告上的朋克樂手撒母耳和朋友移居當地,正因為這裡“生活便宜”,能夠儘量少工作,留出更多的時間“生活”和“創作”。
“我希望打造符合自己需要的生活方式,盡可能降低每天生活成本,”他說,“如果夠格領取食物補貼,那就可以更少掙錢,我已經靠食物補貼生活好幾個月了。”
甚至佔領紐約時報廣場的廣告欄。伴隨“每份工作同等重要”的廣告詞,布拉多克的時髦居民穿著“李維斯”牛仔服一一出現,包括鎮上新開企業“非化石燃料”的老闆戴夫·羅森施特勞斯、朋克樂隊成員傑克·撒母耳等。誰的城市?
費特曼希望以藝術拯救破落小鎮,但無論手段還是結果都遭到質疑。布拉多克的知名度因“李維斯”廣告意外提高,但不經鎮上任何部門經手,豐厚的廣告收入直接記入鎮長名下基金會帳簿,即使支持費特曼的居民也難以認同該程式的合理性和民主性。布拉多克究竟是誰的城市?誰該為它的繁榮負責?成為小鎮議論的話題。
“他認為我們得有個年輕人活動中心,就決定建了一個,”鎮上教堂的音樂師派特·摩根說,“他從未在鎮議會說過:"我有些錢,讓我們幹點兒什麼吧。"”正是因為對費特曼所為感興趣,摩根才回到布拉多克。然而,費特曼雖然出了不少好主意,卻幾乎不與鎮上人商量。“他把自己塑造成替布拉多克代言的鎮長,”摩根說,“但至少應假裝讓我們有點發言權。”
美國建築師和城市規劃設計師大衛·路易士認為,民眾是否參與是衡量舊城改造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公民參與是城區改造的關鍵,”他說,“你得以人為本。”在這方面,費特曼推行的專案差強人意。
《紐約時報》記者在布拉多克採訪時發現,鎮上無論常住還是外來居民,對費特曼名下基金會的做法都頗有微詞。基金會成立以來,改造舊城的效率明顯提高,但由於其非營利性質,居民對該組織負責人費特曼的行為沒有任何問責機制。結果,無論費特曼拯救布拉多克的意願多麼真誠,人們總將他推行的改造項目視為其個人行為。
“享受”破敗
當被問及究竟有多少人搬回鎮上時,費特曼閃爍其詞。他總是說,自己當選以來,遷入當地的人口規模相當於4000人遷入匹茲堡。距離布拉多克17公里的匹茲堡是賓夕法尼亞州第二大城市,有“世界鋼鐵之都”的美譽,人口31萬。苦苦追問下,費特曼承認,布拉多克目前只吸引了10戶23人“城市先鋒”安家。
綠化和改建等專案確實令布拉多克更為宜居,但根本上無從解決當地經濟衰退、失業高企的難題。外來落戶的居民在當地幾無收入,經濟來源無外乎遺產或先前存款等,難以長期支撐。本地居民既無從改善每況日下的經濟困境,也難以加入藝術拯救布拉多克的項目之中。
少數定居當地的“外來戶”甚至享受布拉多克的破敗。出現在“李維斯”廣告上的朋克樂手撒母耳和朋友移居當地,正因為這裡“生活便宜”,能夠儘量少工作,留出更多的時間“生活”和“創作”。
“我希望打造符合自己需要的生活方式,盡可能降低每天生活成本,”他說,“如果夠格領取食物補貼,那就可以更少掙錢,我已經靠食物補貼生活好幾個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