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 強調“天上無雲不下雨, 地上無媒不成親”。 男女雙方一般都要經人從中說合, 才能“結絲羅”, “諧秦晉”, “結連理”, “通二姓之好”。 這種說合, 就叫“說媒”。 建國之後, “說媒”曾改稱為“做介紹”, 做這種說合工作的人, 被人們雅稱為“月老”, 俗稱為“媒人”, 後來改稱為“介紹人”。
“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簡稱。 據《唐人小說》記載, 有個叫韋固的讀書人夜行經過宋城, 碰上一位老人靠著一個大口袋坐在路邊, 在月光下翻閱一本大書。 韋固好廳地問他翻檢的是什麼書。 老人回答說, 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 韋固又問老人那大口袋裡裝著什麼東西。
媒人還被稱為“紅娘”。 唐代的才子元稹寫過一篇《鶯鶯傳》, 其中塑造了一個聰明活潑的婢女紅娘的形象。 她一再巧設機謀, 終於撮合成了張生與鶯鶯小姐的婚事。 元代王實甫根據這個故事寫成了《西廂記》, 其中紅娘的形象更加聰明可愛。 人們以“紅娘”代稱媒人, 顯出了對媒人的重視和友好。
說媒不是一件輕鬆事, 這從媒人被人雅稱為“冰人”、“冰斧”就可以知道。
舊式婚禮中, 媒人還稱為“伐柯人”, 說媒則是“執柯”, 這就肯定了媒人是必不可少的角色。 《詩經》詠歎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它的意思是:“怎樣才能砍下大的樹枝?不用斧頭砍不斷它;怎樣才能取到妻子?沒有媒人成不了婚。 ”
說媒是一種技巧, 媒人不僅要熟悉男婦雙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況, 力求門當戶對地提親,
媒人在舊式婚禮中是一個重要角色。 在男女兩家對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見之後, 他要引導男方去相親, 代雙方送換庚貼, 帶領男方過禮訂婚, 選擇成親吉日, 引導男方接親, 協辦拜堂成親事宜, 一直到“新人進了房”,
說成一樁媒, 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錢財, 稱之為“謝媒禮”。 這筆錢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 則由女方支付), 在成親的前一天, 連同送給媒人的雞、肘子、鞋襪、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 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導接親, 稱之為“圓媒”或“啟媒”、“發媒”。 謝媒錢的多少, 視主家經濟狀況自行決定, 但無論多少, 均需用紅紙封好, 稱為“紅包”或“包封”。 紅包上習慣寫上“包封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