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窯一色, 出窯萬彩”是鈞窯最顯著的特點, 鈞窯正是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於世。 鈞瓷的釉面在高溫燒制中形成千姿百態的圖形, 似真似幻, 變化莫測, 往往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 “白胎燒就彩虹來, 無色成窯畫作開”, 古人曾在詩中這樣形容鈞窯瓷器上美妙的色彩和圖案。 鈞瓷的顏色青若藍天, 白如美玉, 紫勝葡萄, 紅比牡丹, 體現著典雅大方、飄逸空靈的帝王之氣。 同時, 鈞瓷的形態古樸厚重、典雅端莊、簡潔大方、線條流暢, 體現著清新練達的含蓄之美。
均瓷胎質細膩堅硬, 較為沉重, 呈灰白、灰黑、灰黃、灰褐等色。 鈞窯的基本釉色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 還有玫瑰紫、海棠紅、茄色紫、米色、天青、胭脂紅、朱砂紅、蔥翠青, 以及窯變的各種顏色, 各色錯綜相間, 絢爛多彩, 氣韻非凡。 鈞窯瓷器上所閃現的海棠紅色是加入銅的成分所致。 此外, 銅元素對窯溫十分敏感,
鈞窯瓷器是一種厚釉器物, 其瓷釉上常常出現一種被稱為“蚯蚓走泥紋”的紋路, 這種呈不規則流動狀的細線, 形態宛如蚯蚓在泥土中遊動一般。 鈞窯器物所呈現的“蚯蚓走泥紋”, 屬於燒制工藝上的一種偶然現象, 且僅存在於北宋的鈞窯瓷器上。 這種具有流動感的色絲給器物平添了一種紋路美, 它作為鈞窯瓷器的一個特徵, 也是文物界鑒定鈞窯器物的線索之一。
元代鈞瓷的發展
元代是鈞瓷瓷器蓬勃發展的時期。 可以說元代的鈞瓷製作是對宋代鈞窯工藝的繼承和延續, 但同時, 元代的鈞瓷工藝特徵不可避免地有時代烙印及本民族特色, 與宋代鈞瓷有著不同的工藝特徵。 在宋朝, 鈞窯瓷器僅供皇室和貴族使用, 民間禁止私自燒造, 因此鈞瓷大都精工細作, 十分精美。 而元代, 鈞窯瓷器已經成為民間百姓中最主要的生活用具,
與宋代的鈞瓷相比, 元代鈞瓷品種單一, 器物多大件, 給人以笨重之感。從瓷釉來看,胎質和釉質都比較粗糙,施釉厚而不均勻,有的施釉過厚,釉料大量下垂聚集,達到了“垂若蠟淚”的程度;而薄釉露胎處則又可看到胎上的輪指和刀痕。燒成以後,釉面上多有氣泡和棕眼,光澤度也較差。釉色以天青、月白居多。器體上的紫紅窯變斑往往形成彤雲密佈的形態,或聚成物形,不及宋代鈞窯那樣美妙自如。而且,元代鈞瓷施釉一般不到底,沒有護胎釉,往往底足露胎。
元代鈞瓷的器形不僅較宋代大了很多,而且在器物的造型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元鈞在器物表面所採用的堆雕、鏤孔等裝飾技法在宋代鈞窯瓷器中是見不到的。
給人以笨重之感。從瓷釉來看,胎質和釉質都比較粗糙,施釉厚而不均勻,有的施釉過厚,釉料大量下垂聚集,達到了“垂若蠟淚”的程度;而薄釉露胎處則又可看到胎上的輪指和刀痕。燒成以後,釉面上多有氣泡和棕眼,光澤度也較差。釉色以天青、月白居多。器體上的紫紅窯變斑往往形成彤雲密佈的形態,或聚成物形,不及宋代鈞窯那樣美妙自如。而且,元代鈞瓷施釉一般不到底,沒有護胎釉,往往底足露胎。元代鈞瓷的器形不僅較宋代大了很多,而且在器物的造型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元鈞在器物表面所採用的堆雕、鏤孔等裝飾技法在宋代鈞窯瓷器中是見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