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是繼草書、楷書之後, 出現的一種書體。 簡而言之是在楷書的基礎上加以小的變化, 書寫起來很簡便的書體, 故而與楷書相間流行開來。 行書是介乎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書體, 它不像草書那樣難寫難認, 又不像楷書那樣嚴謹端莊。 所以古人說它“非真非草”。 它的特點是運用了一定草法, 部分地簡化了楷書的筆劃, 改變了楷書筆形, 草化了楷書的結構。 總之它比楷書流動、率意、瀟灑, 又比草書易認好寫。 行書在漢末是伴隨著楷書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書體, 在當時, 沒有普遍地應用。 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
行書的起源有兩種說法, 一是據《書斷》行書緒論中說是劉德升所創作, 又據書家評傳, 雲:“行書者, 乃後漢潁川劉德升所造, 即正書之小訛, 務從簡易, 故謂之行書。 ”由此而知:“行書”是“正書”轉變而成的。 還有一說法是據王僧虔《古來能書人名》雲:“鐘繇書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
從行書的產生、形成和歷代演變的發展過程來看行書並沒有開成獨立的“行法”。 這是與篆、隸、草、隸各種字體, 並不像楷書那樣中規中矩、拘於守正;行書也不像草書那樣點畫勾連、放縱不拘, 清晰易於辨識。
行書的特點
行書首先是書寫方便:行書對楷書的部分做了簡化處理,
書寫時既能簡易快速書寫又能通俗易懂;所以用以草稿、信函、隨筆等, 便於文字資訊的流通交換。 是古今人士學習書法, 特別重視此種字體, 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實用的字體。 因此, 項穆《書法雅言》概括說:“真則端楷為本, 作者不易速工;草則簡縱居多, 見者亦難便曉。不真不草,行書出焉。”行書中最著名的當數王羲之的“蘭亭序”,雖是一份草稿,但可作行楷書的代表,其用筆靈動秀活,結體欹側多姿,布白參差錯落,而單字基本獨立;在唐代受到唐太宗的喜愛,在遺詔中將原本跟他隨葬,現在存世的只有摹本。
見者亦難便曉。不真不草,行書出焉。”行書中最著名的當數王羲之的“蘭亭序”,雖是一份草稿,但可作行楷書的代表,其用筆靈動秀活,結體欹側多姿,布白參差錯落,而單字基本獨立;在唐代受到唐太宗的喜愛,在遺詔中將原本跟他隨葬,現在存世的只有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