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的配置, 一般是主室門壁上方畫說法圖, 二壁畫佛傳故事, 券頂上在許多菱形的區劃中畫佛本生故事和譬喻故事, 甬道及後室(或後甬道)畫涅槃、焚棺、分舍利等。 本生故事畫多達數十種, 均以單幅的形式表現一個故事內容, 這種獨具特色的形式對敦煌早期洞窟壁畫有一定影響。
敦煌莫高窟壁畫敦煌莫高窟中北朝窟內壁畫四壁上層及頂部畫平棊、飛天及天宮伎樂, 下層為藥叉, 中部除千佛外主要畫說法、本生和因緣故事。 南北朝時期, 中原混亂, 民眾生活於苦難之中, 而佛教宣揚苦海輪回, 當世忍辱, 求得累世成佛的思想為民眾所接受, 因此壁畫中盛行本生, 本緣故事畫。 本生是巴厘文Jataka的意譯, 表現釋迦所述前世因緣故事, 常以前生為國王、王子、婆羅門、商人以及弱小動物的遭遇為比喻, 突出施捨、仁義等思想, 宣揚忍辱犧牲、捨己為人的苦行。
275窟(十六國)是現存最早的洞窟之一, 左右二壁繪有本生、佛傳等故事畫。 如屍毗王本生、毗楞竭梨王本生等, 均以獨幅畫的形式通過故事中割肉貿鴿、以釘釘身的輿型情節來表現。 畫法豪放, 以簡單的圈染表現人體特徵, 並以細線勾勒。 年代久遠而變色,
257窟(北魏)《鹿王本生圖》, 描繪釋迦前生為九色鹿, 曾救一溺水人, 其後在國王懸賞捉拿九色鹿時, 溺水人貪賞告發九色鹿的所在, 而最終受到報應的故事。 這幅繪畫是將故事情節分別以連續畫幅的形式連接在長帶形統一的構圖裡, 它的連續形式是將故事展開的情節自左右兩邊向中間發展, 把鹿王向國王傾訴溺水人背信棄義的事件高峰放在構圖的中心, 設思十分巧妙。 其中車馬等畫法和形象都有漢代美術的明顯影響。
這種早期的連環畫式構圖發展得十分自由, 尚未形成固定的格式。 254窟(北魏)《捨身飼虎圖》是在構圖形式上十分引人注目的, 它是將故事發展的幾個情節自上而下再回轉向中心而組織在一個畫面裡, 表現薩埵那太子舍掉生命飼喂餓虎的故事。 428窟(北周)《須達那太子本生圖》畫樂善好施的太子須達那被父王逐出宮廷, 一路施捨直至感化父王, 終於回宮的故事, 畫幅規模巨大, 分上下三層呈連續的長卷式排列,
其中《五百強盜成佛圖》是罕見的題材, 在橫向的構圖中畫了五百強盜造反遭到官兵鎮壓, 受到剜眼酷刑後被放逐山林, 後受釋迦拯救皈依佛教而雙眼複明的故事。 畫中的人均是當時的裝束,手執兵刃的起義者與騎馬披甲的官兵作戰,以及受刑後痛哭呼號之狀頗為感人,不啻為現實社會苦難的真實寫照。
北朝壁畫常以紅、白、藍、綠等濃烈的原色為基調,給人以莊重深沉的感受。
畫中的人均是當時的裝束,手執兵刃的起義者與騎馬披甲的官兵作戰,以及受刑後痛哭呼號之狀頗為感人,不啻為現實社會苦難的真實寫照。北朝壁畫常以紅、白、藍、綠等濃烈的原色為基調,給人以莊重深沉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