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 波蘭作曲家, 有一半的法國血統。 他的父親從法國移居華沙, 教貴族子弟學法語。 蕭邦在孩童時代就顯示了音樂天才, 並就學于新成立的華沙音樂學院。
蕭邦的簡介
姓名:弗雷得裡克·蕭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
生日:1810年2月22日
性別:男
大學:未知
星座:雙魚座
國家:波蘭
地區:未知
城市:華沙
職業:藝術家
蕭邦六歲時隨鋼琴師齊尼夫學琴, 蕭邦進步神速, 八歲時公開演奏了一首協奏曲, 自此被視為音樂神童, 成了華沙上流社會寵兒。
十二歲時蕭邦拜華沙音樂院院長艾爾斯納為師,
十五歲時蕭邦首次出版作品, 並積極從事演奏活動。 十七歲時以一首采自莫札特歌劇 “ 唐·喬凡尼”的變奏曲, 贏得舒曼傳頌至今的樂評:「紳士們, 請脫帽……一位天才, ……我在蕭邦偉大的天分、高尚的目標和他的大師級作品前俯首」。 十八歲前往柏林舉行了幾場演奏會, 也彈奏一些自己的作品, 獲得相當好評。 十九歲時首度前往嚮往已久的維也納, 維也納音樂界對他頗表歡迎, 使他對未來充滿希望。
在他返回波蘭途中,
由於奧國支持俄國, 維也納人民多半不敢再和波蘭人接近, 蕭邦因此失去舉辦演奏會的機會, 也喪失了經濟來源。 蕭邦在維也納面臨生活困境, 親友也都因身陷戰爭無法提供救濟, 所以生活相當拮倨。 1831年7月蕭邦決定離開維也納, 當行經斯圖卡特時聽到波蘭革命失敗、華沙淪陷的消息, 在悲痛下創作出 《革命練習曲》。
九月間抵達巴黎, 並認識了麥亞白爾、羅西尼、貝裡尼、白遼士及李斯特等作曲家。當蕭邦初抵巴黎時,李斯特已是巴黎樂壇上的知名人物,他對蕭邦非常友善,也頗為推崇蕭邦的演奏和作品,李斯特曾讚揚蕭邦說:『他是一位傑出的抒情鋼琴家,他那輕巧、甜美的手法,以及作品中的獨特魅力,都是無與倫此的』。1832年在巴黎的首次演奏會上立刻獲得樂界的注意與好評。更幸運的是蕭邦遇到雷齊維王子,他將蕭邦引介給巴黎的上流社會,使蕭邦一夕成名,不少貴婦們著迷於蕭邦風采,都要求跟他學琴,也使得蕭邦在經濟上無後顧之憂,可以更安心地從事創作。此後十年是蕭邦一生中創作最豐富的時期。
蕭邦終身未娶,不過氣質出眾、才華洋溢的蕭邦,當然經歷過許多次浪漫的愛情。從初戀情人蕾波狄娜到康斯坦彩、瑪莉亞·沃金斯卡 …… 等,但都不持久,直到1836年女作家喬治桑的出現。喬治桑與蕭邦是經由李斯特介紹認識,喬治桑大蕭邦六歲,離過婚有兩個小孩,喜歡做男性打扮,因此蕭邦對她的第一印象並不好。可是另一方面,喬治桑擁有銳利的頭腦與堅強的個性,這些特質和陰柔的蕭邦完全相反,所以也吸引著蕭邦,尤其是那一年蕭邦染上了肺病,虛弱的身體正好需要像喬治桑這樣健康而又具有母性光輝的女性來照顧,不久兩人便墜入情網,進而同居。
蕭邦與喬治桑共同生活了九年,在喬治桑的照料下,蕭邦一面可以安心養病,一面又可專心作曲,許多傑作都在這個時期完成。1846年蕭邦與喬治桑感情出現裂痕,到了11月中,爭吵達到頂點,情緣已盡,兩人分手。此後蕭邦的健康情況日益衰敗,也幾乎不曾再寫出任何作品。1848年2月蕭邦舉行了他在巴黎的最後一場演奏會,從演奏會後蕭邦疲憊的神情,顯示出他當時的身體狀況已非常差,可是之後蕭邦仍然抱病訪問英國,在倫敦頗受英國上流社會歡迎,並在維多利亞女王御前演奏。然而倫敦潮濕多霧的氣候,對他的健康造成了更不良的影響,咳嗽日益轉劇,有時連呼吸都感到困難,11月他又回到巴黎,幾乎已病入膏肓,隔年10月17日終於溘然長逝,享年三十九歲。
(1)華沙時期(1817--1830),這段生活總的說是愉快,開朗的。這一時期的作品的基調是樂觀的,但由於年歲和閱歷的關係,思想深度有限。清新、明快是蕭邦華沙時期絕大多數作品的風格。蕭邦很少直接採用民歌旋律作曲,而是依據波蘭民間音樂的性格、音調去進行創作。他的作品既有強烈的波蘭風格,也具有個人獨創的特性。
(2)巴黎時期(1831--1849),1830年到1831年華沙起義的成功與失敗,使蕭邦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轉變,使前期與後期的作品從風格和思想性上判若兩人。後期的作品思想性很高,感情充沛,氣勢宏大,他早期的作品如果說是抒情音詩,那麼後期作品就應稱之為民族史詩。如“第一敘事曲”,“c小調練習曲”,“a小調前奏曲”等。蕭邦的作品以抒情為特色,旋律寬廣如歌,和聲豐富光彩,蕭邦是十九世紀歐洲音樂史上的重要鋼琴家、演奏家和作曲家。
並認識了麥亞白爾、羅西尼、貝裡尼、白遼士及李斯特等作曲家。當蕭邦初抵巴黎時,李斯特已是巴黎樂壇上的知名人物,他對蕭邦非常友善,也頗為推崇蕭邦的演奏和作品,李斯特曾讚揚蕭邦說:『他是一位傑出的抒情鋼琴家,他那輕巧、甜美的手法,以及作品中的獨特魅力,都是無與倫此的』。1832年在巴黎的首次演奏會上立刻獲得樂界的注意與好評。更幸運的是蕭邦遇到雷齊維王子,他將蕭邦引介給巴黎的上流社會,使蕭邦一夕成名,不少貴婦們著迷於蕭邦風采,都要求跟他學琴,也使得蕭邦在經濟上無後顧之憂,可以更安心地從事創作。此後十年是蕭邦一生中創作最豐富的時期。
蕭邦終身未娶,不過氣質出眾、才華洋溢的蕭邦,當然經歷過許多次浪漫的愛情。從初戀情人蕾波狄娜到康斯坦彩、瑪莉亞·沃金斯卡 …… 等,但都不持久,直到1836年女作家喬治桑的出現。喬治桑與蕭邦是經由李斯特介紹認識,喬治桑大蕭邦六歲,離過婚有兩個小孩,喜歡做男性打扮,因此蕭邦對她的第一印象並不好。可是另一方面,喬治桑擁有銳利的頭腦與堅強的個性,這些特質和陰柔的蕭邦完全相反,所以也吸引著蕭邦,尤其是那一年蕭邦染上了肺病,虛弱的身體正好需要像喬治桑這樣健康而又具有母性光輝的女性來照顧,不久兩人便墜入情網,進而同居。
蕭邦與喬治桑共同生活了九年,在喬治桑的照料下,蕭邦一面可以安心養病,一面又可專心作曲,許多傑作都在這個時期完成。1846年蕭邦與喬治桑感情出現裂痕,到了11月中,爭吵達到頂點,情緣已盡,兩人分手。此後蕭邦的健康情況日益衰敗,也幾乎不曾再寫出任何作品。1848年2月蕭邦舉行了他在巴黎的最後一場演奏會,從演奏會後蕭邦疲憊的神情,顯示出他當時的身體狀況已非常差,可是之後蕭邦仍然抱病訪問英國,在倫敦頗受英國上流社會歡迎,並在維多利亞女王御前演奏。然而倫敦潮濕多霧的氣候,對他的健康造成了更不良的影響,咳嗽日益轉劇,有時連呼吸都感到困難,11月他又回到巴黎,幾乎已病入膏肓,隔年10月17日終於溘然長逝,享年三十九歲。
(1)華沙時期(1817--1830),這段生活總的說是愉快,開朗的。這一時期的作品的基調是樂觀的,但由於年歲和閱歷的關係,思想深度有限。清新、明快是蕭邦華沙時期絕大多數作品的風格。蕭邦很少直接採用民歌旋律作曲,而是依據波蘭民間音樂的性格、音調去進行創作。他的作品既有強烈的波蘭風格,也具有個人獨創的特性。
(2)巴黎時期(1831--1849),1830年到1831年華沙起義的成功與失敗,使蕭邦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轉變,使前期與後期的作品從風格和思想性上判若兩人。後期的作品思想性很高,感情充沛,氣勢宏大,他早期的作品如果說是抒情音詩,那麼後期作品就應稱之為民族史詩。如“第一敘事曲”,“c小調練習曲”,“a小調前奏曲”等。蕭邦的作品以抒情為特色,旋律寬廣如歌,和聲豐富光彩,蕭邦是十九世紀歐洲音樂史上的重要鋼琴家、演奏家和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