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水泥、張牙舞爪的高碳化建筑;高漲不下的房價, 掙錢速度趕不上房價增長;越來越擁擠的公共交通, 越來越疏離的人際關系;剛畢業的大學生、單身男女在蝸居, 新婚育子的小家庭也在蝸居。 有人妄圖活在夢境, 亦有人甘愿盲目前行, 有人蝸居城市的角落, 亦有人遠離奮斗和回憶——唯一的共同點是, 現代人仿佛住進了自己構造的“圍城”里——除了身體, 還有思想。 路易斯 ·若南勃格說:當代的麻煩在于所有的都只是路標沒有目的。
如何進行既有條件的改造, 在有限中挖掘出各種潛在可能性?如何在現代生活中重現鄰里、親友、社區間的親密情感聯系, 讓我們感到生活其實并不僅只有孤獨的自己?如何在日復一日的模式里, 挖掘出一種更有意義的生活?
大城小事里的大城小愛
在災后重建中, 易托邦率先于 2008年8月在都江堰高埂村建造了一套薄壁輕鋼的樣板房。 沒有在建筑樣式上糾纏, 易托邦直接采用了川西民居坡屋頂山墻裝飾等的典型特征:由“舉折屋頂”而來的“中式屋頂”, 宛若“綿竹年畫”般對應的墻壁油畫, 黑白灰傳統建筑色系的堅持, 沿用“傳統村落”式的小體量群落 ......使川西的空間特征、環境氣候自然條件、民居建筑的語匯、院落空間的拓撲關系在設計中得以反映, 將地方性體現于構筑中, 形成為當地居民所熟知的空間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