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家, 但每個人對家的概念的理解和理想的模式都會有所不同。 讓我們走進這個以“家”為主題的設計展覽, 看看一群文化、藝術界的人士天馬行空的創意里, 他們的“家”是怎樣的?有人說, 他們的“家”不似家;也有人說, 他們的“家”讓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 無論如何, 這個“家”展覽會讓我們發現:“家”是可以與眾不同的。
前言 裝飾新奇有趣
香港文化博物館最近有一個名為“四頭家”的設計展覽。 在這個展覽中, 4位香港知名的藝術家展示了他們充滿創意的家居設計。
當你一進入展場時, 就會被三面高高的、以香港舊樓宇外貌裝飾而成的彩色木板畫包圍,
楊志超是香港“住好D”家居賣場的創辦人, 他也是一位建筑師。 他的設計有一個特點, 就是喜歡把香港舊建筑物的影像放入其設計的產品中。 現在, 他又把這個設計特點融入到這次展覽的前言裝飾中, 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在展覽的前言裝飾中, 設計師還把部分平面圖做成立體的盒子裝置, 然后把電視放進去, 播放一些簡單的畫面片斷, 讓人感到很新奇也很有趣。
展覽的前言裝飾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平面圖做成立體的盒子裝置讓人感覺新奇
四個“家”四種感覺
“四頭家”設計展覽的整體感覺雖然有點抽象化,
攝影師的“家”
進入展覽場內, 便看到著名攝影師兼錄像導演夏永康的“家”。 夏永康以前從事平面設計工作, 后來多次與電影導演王家衛合作, 制作《春光乍泄》、《2046》等電影, 可見他藝術創作方面的成就。
夏永康的“家”在黑暗中展現, 房內擺著倒置的沙發、沒有床墊的床架, 還有空蕩蕩的衣箱等, 微弱的燈光照射著, 像是一個廢墟。 每件白色家具上都印有夏永康的一些黑白攝影舊作, 給“家”增添了一絲神秘感。
藝術家的“家”
積極參與香港推動藝術創作計劃的胡恩威,
他的“家”沒有半點浮夸, 甚至可說是沒有半點顏色。 簡單的小屋結構, 就像童話里三角屋頂的小屋, 里面的家具都只有外架, 一目了然。 胡恩威的“家”被一面面白色的墻圍繞著, “家”的中心―――人靠光與影投射而成, 飄落于墻上的一角, 有一種孤零零的感覺。 他的“家”與夏永康的截然不同, 前者顯明, 后者顯暗。
專欄作家的“家”
著名專欄作家、文化人陶杰看書看得多, 因此他的“家”也與書密切相關。
在陶杰的“家”里, 雖然利用裝飾藝術來表達意念的裝置不多, 但書的“氣息”卻隨處可聞。 走進其“家”, 能不斷聽到錄音帶播放的錄音, 內容幾乎都是與書本、知識、學習有關。 在其中一段錄音中, 大家可領會到陶杰的主張:無論房子大小,
創作人的“家”
走進“鬼馬”創作人葛民輝的“家”, 會以為自己走進了太空艙。 葛民輝除了從事DJ工作外, 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設計師, 更是不少喜愛設計、創作的年輕男女的崇拜對象。
葛民輝的“家”的一面墻上, 從地面到天花, 鋪滿骰子狀的透明吹氣膠囊, 充滿cyber(電子)感。 另一面墻則貼滿介紹葛民輝的資料, 讓大家明白其身份的多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