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良知、尖酸挑刺、直言不諱、心高氣傲、一針見血、聰明決絕……119年前的今天, 物理學界迎來一顆閃耀的新星——沃爾夫岡·泡利!
1900年4月25日, 奧地利物理學家沃爾夫岡·泡利出生在維也納一個醫學博士的家庭里, 孩童時代就受到科學的熏陶, 在中學時就自修物理學。
1918年中學畢業后, 跳過大學, 直接成了慕尼黑大學著名物理學家蘇末菲的研究生。
1918年, 年僅18歲的泡利發表了首篇論文, 是關于引力場中能量分量的問題。
1919年, 泡利在兩篇論文中指出韋耳(H.Wegl)引力理論的一個錯誤, 并以批判的角度評論韋耳的理論。
1921年, 泡利以一篇氫分子模型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 同年為德國《數學科學百科全書》撰寫長達237頁的關于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的詞條。
1922年, 泡利在哥廷根大學任玻恩(Max Born)的助教, 和玻恩就天體攝動理論在原子物理中的運用聯名發表論文。
1923—1928年, 泡利在漢堡大學任講師。
1925年1月, 泡利提出了他一生中發現的重要的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 為原子物理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泡利不相容原理(Pauli’s exclusion principle 又稱泡利原理、不相容原理):在原子的同一軌道中不能容納運動狀態完全相同的電子。 一個原子中不可能有電子層、電子亞層、電子云伸展方向和自旋方向完全相同的兩個電子。
1928年到瑞士蘇黎世的聯邦工業大學任理論物理學教授。
1935年, 為躲避法西斯, 移居到美國。
1940年, 受聘為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理論物理學訪問教授。
1945年, 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泡利諾貝爾物理學獎, 以表彰其發現的不相容原理。
1946年, 泡利重返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同年加入美國國籍, 是美國科學發展協會的創始人之一。
1958年12月15日, 泡利在蘇黎世逝世, 享年58歲。
泡利軼事:
泡利以嚴謹博學而著稱, 也以尖刻和愛挑刺而聞名。
泡利在二十歲時, 有一次前去聆聽愛因斯坦的演講, 坐在尾排, 他向愛因斯坦提出了一些問題, 其火力之猛, 連愛因斯坦都招架不住。
據說此后愛因斯坦演講時, 眼光都要特別掃過尾排, 查驗有無熟悉的身影出現。 另外還傳聞, 愛因斯坦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做報告,
泡利曾經批評學生的論文, “連錯誤都算不上。 ”他對一篇文章至好的評價就是:“這章幾乎沒有錯。 ”Kronig較早提出電子自旋的概念, 可是拿著論文去找泡利, 被罵了一頓, 因為泡利指出計算不符合相對論。
泡利被玻爾稱為“物理學的良知”, 因為他的敏銳、謹慎和挑剔, 使他具有一眼就能發現錯誤的能力。 物理學界笑談存在一種“泡利效應”──泡利出現在哪里, 那里的人不管是在做理論推導還是實驗操作都會出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