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鑽石雖然早在1955年就已出現, 但由於技術上的原因, 在當時和稍後的一段時間裡, 人們只能合成用於工業上的一些顯微粒級的鑽石, 1970年後, 終於研製出了大顆粒寶石級鑽石。 當時由於合成成本過高, 而無法與天然鑽石競爭, 只好深居閨中人不識。 隨著合成技術的不斷改進, 成本不斷降低, 從而取得了挑戰天然鑽石的能力。
在這方面, 前蘇聯的技術進展最令人矚目。 雖然人們懷疑早在70年代中期, 前蘇聯合成的鑽已經問鼎市場, 但其嚴密的保密措施, 使人們得不到可靠證據。
蘇聯解體以後, 原來的保密措施也被拋到九霄雲外。
稍後, 96年泰國又宣佈, 與俄羅斯聯合建立泰羅斯公司, 生產彩色鑽石。 據說最初每月可生產10-20顆, 97年6月後可增至每月千粒左右。 今年初, 又有另一批自俄羅斯合成的無色寶石級鑽石在美國市場上露面。
顯然, 這些相繼問世的合成鑽石, 向人們鼓響了警鐘;當心!不要把合成鑽石當作天然鑽石購入。 因為合成鑽石是不具有保值價值的, 它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 而愈來愈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