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處是高層住宅樓, 周圍都是毫不起眼的低矮民宅, 再遠一點, 是首爾的仁川機場。 在首爾近郊, 這塊每天都能聽見飛機轟鳴聲的土地上, 多了一棟奇怪的白色房子。
它看起來的確是太奇怪了——建築整體是純白色的, 不同弧度的曲線, 看似雜亂無章地堆疊, 夾著綠色的草坪, 這似乎是一棟沒有屋頂的房子, 而你也很難去用一個具體的詞來形容它獨特的造型。
若是不走進屋內,
操刀這棟建築設計的, 是金孝晚建築師事務所。 創始人金孝晚是首爾 Samyuk 大學的教授。 這個建築事務所似乎很擅長做一些奇形怪狀的建築。 憑藉著張揚肆意且吸引眼球的建築外觀, 在過去的幾年裡獲得了不少的獎項。 比如說這棟看起來像是一朵綻開的花的房子, 名為Blooming House, 就獲得了 2016 年的德國 Iconic Awards。
與 Blooming House 類似, 這位元建築師也都根據建築物的形狀, 給他的作品取了好聽的名字, 比如這個飛行員之家, 就取名為 Flying House。
在解釋建築意向的時候, 建築師認為, 這棟房子看起來很有動態的感覺。 尤其是那個彎彎翹起, 有著平滑曲線的涼亭的頂部, 它就像是飛機飛過時, 由機翼掃出來的一個形狀。
其實,與其說設計的初衷是想要為飛行員造一棟看起來很有飛行意向的房子,倒不如說這是屈於容積率限制之下的,又一個漂亮的解決方案。
我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說過首爾的容積率問題,簡單說來,建築的容積率指的是總建築面積與建築用地面積之間的比值,容積率越高,居住的舒適度就越低。而韓國政府對容積率的限制很嚴格,它要求住宅的容積率基本處於 1 到 2.5 之間,綠化區的容積率需保持在 0.5 以下。
而露臺和一些室外的空間,是不算在建築用地裡面的。所以如果想要建築物的樓層高一點的話,就需要挖幾個空、構築露臺,來平衡露臺面積和室內建築面積的關係。
走進 Flying House,你能感受到,這也是一個既滿足了業主對居住空間的要求,又滿足了容積率限制的好例子。
首先,算上 Flying House 的車庫和頂層的閣樓,這棟房子實際上有四層。它的一樓是一個巨大的客廳,說是客廳,它更像是一個簡單的池子——這裡沒有沙發,只有幾個彩色坐墊,看似隨意地擺在地上。這些坐墊可以被隨時隨地地拿出屋外,鋪在草坪上,居住者的空間,也就順理成章地從室內延伸到了室外。
建築示意圖
混凝土、白色的粉刷牆面和瓷磚,構成了室內空間的基調。雖然說這些都是建築師為了控制預算而做的設計——讓裸☆禁☆露的建築結構直接成為裝飾材料。不過,他另外使用了彩色的傢俱做點綴,加上大面積的玻璃窗外就是觸手可及的綠色草坪,讓室內環境也不至於太過單調。
此外,這棟房子的正好是朝南建設的。也就是說,它起伏的斜面,幾乎能讓整棟屋子的每一個角落都灑滿陽光。到了晚上,滿屋子的燈光從白色的建築裡透出,點亮了夜晚。私人裝修助手薇信:qijiaqingqing
而晴天的時候,屋主可以坐在屋內曬太陽,或者看著小孩子在環繞整棟房的草坪裡奔跑,似乎也沒有比這更愜意的事情了。
圖片來自:archdaily、highsnobiety
其實,與其說設計的初衷是想要為飛行員造一棟看起來很有飛行意向的房子,倒不如說這是屈於容積率限制之下的,又一個漂亮的解決方案。
我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說過首爾的容積率問題,簡單說來,建築的容積率指的是總建築面積與建築用地面積之間的比值,容積率越高,居住的舒適度就越低。而韓國政府對容積率的限制很嚴格,它要求住宅的容積率基本處於 1 到 2.5 之間,綠化區的容積率需保持在 0.5 以下。
而露臺和一些室外的空間,是不算在建築用地裡面的。所以如果想要建築物的樓層高一點的話,就需要挖幾個空、構築露臺,來平衡露臺面積和室內建築面積的關係。
走進 Flying House,你能感受到,這也是一個既滿足了業主對居住空間的要求,又滿足了容積率限制的好例子。
首先,算上 Flying House 的車庫和頂層的閣樓,這棟房子實際上有四層。它的一樓是一個巨大的客廳,說是客廳,它更像是一個簡單的池子——這裡沒有沙發,只有幾個彩色坐墊,看似隨意地擺在地上。這些坐墊可以被隨時隨地地拿出屋外,鋪在草坪上,居住者的空間,也就順理成章地從室內延伸到了室外。
建築示意圖
混凝土、白色的粉刷牆面和瓷磚,構成了室內空間的基調。雖然說這些都是建築師為了控制預算而做的設計——讓裸☆禁☆露的建築結構直接成為裝飾材料。不過,他另外使用了彩色的傢俱做點綴,加上大面積的玻璃窗外就是觸手可及的綠色草坪,讓室內環境也不至於太過單調。
此外,這棟房子的正好是朝南建設的。也就是說,它起伏的斜面,幾乎能讓整棟屋子的每一個角落都灑滿陽光。到了晚上,滿屋子的燈光從白色的建築裡透出,點亮了夜晚。私人裝修助手薇信:qijiaqingqing
而晴天的時候,屋主可以坐在屋內曬太陽,或者看著小孩子在環繞整棟房的草坪裡奔跑,似乎也沒有比這更愜意的事情了。
圖片來自:archdaily、highsnob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