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節, 茶花的幼嫩新梢常常會發生這樣的現象:葉片僵縮、向後捲曲, 葉脈變紅、葉背變為棕褐色, 木栓化, 硬脆易斷。 嚴重時葉片脫落、甚至整個枝條焦枯而死。 因為大部分被害葉片極似一隻蟹殼, 故人們常稱之謂“蟹殼病”。
其實, 所謂的“蟹殼病”並不是一種“病”, 而是由一種叫小綠葉蟬的害蟲為害所致。 如果我們輕輕地將被害葉片翻過來, 可以看到一種通體翠綠, 長不足3毫米的小蟲, 少則一、二隻, 多則四、五隻。 稍受驚動, 即逃之天天, 故一般不易為人們所發現。
小綠葉蟬Empoascaflavescens(Fabricius)是一種食性很廣的同翅目葉蟬科害蟲,
越冬期間體色變為乳白色或銀灰色。 春天, 當氣濕回升10℃以上時開始活動;當氣溫回升到12—15℃時開始產卵。 據觀察, 越冬後的成蟲, 主要集中在蓬蒿一類的雜草上活動取食和產卵。 10—15天后卵孵化為若蟲, 然後逐漸遷徒到其它植物上取食為害。 7月份以前, 因為蟲口密度低、並且由於取食的物件多, 所以茶花的春梢上往往見不到“蟹殼病”。
自七月中下旬起, 小綠葉蟬經過數代繁殖後, 蟲口密度急劇上升。 而此時許多寄主植物的枝葉均已老化, 不能繼續取食。
根據小綠葉蟬的上述特性, 應採取下列措施進行防治:
1、徹底清除花圃內外的雜草, 雜樹, 消滅小綠葉蟬的越冬場所及繁殖的“搖籃”和從外地遷人的“橋樑”。
2、加強肥水管理, 控制晚秋梢的發生。 肥水過多, 秋梢猛發, 不僅不利於茶花的生長和開花, 降低抗寒力, 而且會招致小綠葉蟬的為害, 增加越冬蟲口密度。 故應嚴格控制秋後肥, 防止萌發晚秋梢。
3、用藥劑防治小綠葉蟬, 通常採用40%的樂果乳劑的3000倍液。 在山茶夏秋梢萌發後, 要經常檢查, 及時用藥。 附近的樹叢雜草也要同時噴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