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的消費市場對蝴蝶蘭的要求為花梗結實、花朵尺寸大, 包括盆器的植株總高度為45-70公分。 由於有些品種的開花特性為長梗, 因此無法合乎市場需要。 荷蘭的栽培者因此希望有適用的技術以調整蝴蝶蘭花梗長度。
花梗長度的調節技術區分為化學方法與非化學法。 化學方法為使用生長延緩劑(growthretardants)。 非化學方法包括調節光、溫度、植株缺水、改變養份配方與物理性應力等。 栽培者選用的調節技術所應考慮的條件包括可用的資源、生產的環境、使用的容易程度與效率。
一。 化學法
許多溫室栽培者使用生長延緩劑以生產短而結實的盆栽。
在荷蘭的研究結果顯示以Bonzi(濃度為250ppmpaciobutrazol)在抽梗時間進行葉面施用, 對三種品種的花梗長度並沒有顯著的影響。 此結果顯示以葉面施用必須確定藥劑與莖幹能有最佳的接觸, 而且在抽梗之前使用有最高的效率。
以滴灌方式效率最佳, 但是濃度不適當對植株容易產生傷害。 對於一些品種, Bonzi的施用導致延遲開花, 因此可延後供貨期, 但也可能錯過銷售期, 因此必須小心施用此種延遲劑。
在蝴蝶蘭葉部施用Alar或B-Nine對減短莖長度並無説明,
Cycocel可用於葉面或是介質內。 Alar與B-Nine或B-Nine與Cycocel以低濃度混合使用有協同效應而且減少毒性。 但是Alar與Cycocel混合使用對減短蝴蝶蘭花梗長度並無效果。
不同的蝴蝶蘭品種對延遲劑的反應也各不相同, 因此無法隨意的推薦適用的藥劑。 使用者必須對於自己栽培的品種進行少量試用, 以測試可適用的技術, 包括試用藥劑使用方法、使用濃度、使用時間等。 對於有機生產的農場, 則無法使用此種藥劑。
二。 非化學法
1.光量控制法
蝴蝶蘭於低光狀態往往形成太長的花梗, 如果盆器放置過於密集而影響光量, 也容易產生太高的花梗。 相反地在高光量下則得到短而結實的花梗。
利用光質調整也可以影響花梗長度, 增加紅光與紫外光B的透光比例可抑止花梗過長。 因此溫室披覆材料使用塑膠布可以藉以調節光質, 玻璃則無法改變光質。
2.給水
蝴蝶蘭的根系應維持于高濕的環境。 如果植株處於水應力(缺水)狀態, 則阻緩作物成長因此可縮短花梗。 但是處於缺水狀態對於植物是一種逆反應, 花梗容易枯萎。
3.給肥
以養份應力(尤其降低磷肥)可限制根部成長, 因此間接影響節間的增長能力, 導致花梗長度縮短。
4.物理應力
以觸摸、振動、吹風等方式可以減少植株高度也可以降低花梗長度。 此方式在蝴蝶蘭產業曾有嘗試。 但是實施物理應力作業為消耗勞力的作業方式, 需要針對每一株植物個別處理。 也容易傷害蝴蝶蘭植株。
5.溫度
利用日夜溫度的差異(DIF)可以影響節間長度與莖部長度。 正的DIF值代表日溫高於夜溫。 負的DIF值則是夜溫高於日溫。 DIF為零代表溫室內部處於恒溫狀態。
DIF愈大, 植物高度與節點長度都為之增加。 DIF愈小, 植株高度變低, 節間縮短。
傳統的栽培技術, 蝴蝶蘭的日夜溫度環境維持在27℃與19℃。 在催梗階段, 夜溫下降至15℃, 三周後可出現花梗。
以恒溫環境生產蝴蝶蘭, 夜間加溫的成本極高。 植物節間在早晨開始伸長, 因此將夜溫調低數小時可以縮短節間。 因此已有研究報告顯示在日出之前調低溫室溫度約兩個小時, 可以有效地降低植株高度與節間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