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美國紐約世貿遺址的“9·11”國家紀念博物館的建設依然在進行之中, 而其中的紀念館目前已經完工, 並將於9月11日“9·11”恐怖襲擊十周年之際正式對外開放。
帝國大廈、聯合國總部大樓、洛克菲勒中心、自由女神像……每一個初來紐約的人都會把這些景點作為自己參觀遊覽的必選項。 除了這些鼎鼎大名、華麗壯觀的景點外,
在這個巨大的建築工地南緣一角, 有一座醒目的建築已然成形, 這就是將在“9·11”恐怖襲擊事件十周年當天對外開放的“9·11”國家紀念館。 之所以醒目, 是由於紀念館入口處有兩根頂端呈三叉戟形狀的鋼柱, 高約21米, 每根重約45噸, 是原先世貿雙子樓建築結構中的一部分, 在清理世貿廢墟時被找到。 紐約市長布隆伯格曾表示, 七層樓高的世貿“三叉戟”被放置在世貿遺址,
“911”國家紀念館館長喬·丹尼爾斯對於這一設計充滿信心, 相信它一定會讓每一位參觀者從內心感到震撼。 丹尼爾斯說:“我相信這個紀念館會讓人感到強烈的震撼, 因為這種虛空和失去的感覺就是當年經歷過這起事件的人們的真實感受。 當然, 它也象徵著兩棟大樓的消失, 是人們看到這種場景時內心感受的一種體現。 在這一天, 有近三千名無辜者不幸遇難,
“9·11”國家紀念博物館完工 為了不曾忘卻記憶
由於受到各方的關注, “9·11”國家紀念博物館設計方案的競爭顯得尤為激烈。 在恐怖襲擊發生兩年多後, 2004年1月14日, 34歲的以色列建築師邁克爾·阿拉德和71歲的美國園林設計師彼得·沃克共同提交的“倒映虛空”設計方案最終脫穎而出,
在“倒影虛空”方案被選定後的一年多時間裡,最初的一些設計還是遭到了質疑和反對,原先的一些設計項目也由於各種原因而被推翻,尤其是方案中將遇難者姓名刻于地下展館的想法遭到了很多死者家屬的反對。2006年6月,應死難者家屬的要求,設計方案進行了變更,所有遇難者的姓名被刻在環繞兩個巨型水池的牆體上,讓人在感受對逝者懷念的同時,獲得了重生的希望。
丹尼爾斯表示,對於紀念館內死難者姓名的排列方式,一直以來也頗有爭議,最後採用的方式與人們熟知的按字母順序排列的方法完全不同,而是根據每位元遇難者彼此之間的關聯進行排列。丹尼爾斯說:“姓名的排列是根據死難者生前彼此之間的關係來確定的,例如所有乘坐同一航班的乘客姓名被排在一起,再比如生前同為康托·菲茨傑拉德證券公司的員工被排在一起。然後在某一組名單中,我們會向遇難者家屬詢問,他們希望自己親屬的姓名和誰排列在一起。”
“9·11”國家紀念博物館完工 為了不曾忘卻記憶
在“9·11”國家紀念館正式開館前一個月,紀念館的官方網站便開始接受線上門票預訂。8月12日上午門票預訂系統向公眾開放後的一個小時內,已經派發出了5000張門票,到12日中午,所有9月12日和13日的門票已經派發完畢,14日的門票也只有少量剩餘。丹尼爾斯表示,門票預訂如此踴躍反映出普通民眾對“9·11”紀念館的期待,預約參觀者中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遊客,這說明紀念館不僅會成為紐約人和美國人的精神寄託,也將在今後吸引各國民眾前來參觀。他表示,“9·11”紀念館在所有世貿遺址建築群中率先完工,也讓參觀者獲得難得的機會看到其他建築包括被稱為世貿一號的“自由塔”的施工進展情況。丹尼爾斯說:“在紀念館對外開放後的幾年中,參觀者將有難得的機會親眼目睹紀念館周圍區域如何重建的過程。在紀念館中會安裝一排座椅,讓人們能夠清楚地看到世貿遺址區內計畫興建的大樓如何拔地而起,包括世貿中心交通樞紐如何一步步完工。”
說到未完工的建築,就不得不提到預定于明年“9·11”恐怖襲擊11周年之際開放的國家博物館。作為與紀念館合二為一的整體的一部分,“9·11”國家博物館將陳列大量一手資料和死難者遺物,但博物館館長愛麗絲·格林沃爾德強調,這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格林沃爾德說:“無論怎樣去想,這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座博物館,因為它就是110層高的兩棟大廈的地下層。”
格林沃爾德表示,博物館目前收藏的各種展品只占世貿大樓倒塌時所留下的各種廢墟垃圾的不到1%,這絕不僅僅是關於兩座摩天大樓倒塌以及恐怖襲擊的故事,而是關於一個個逝去的鮮活的生命,是為了留在每個人心中不曾忘卻的記憶。格林沃爾德說:“人性的故事就是我們要講述的故事,‘9·11’事件就是我們的故事。據統計,全球有20億人當天即時觀看了事件發生的過程,占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有關‘9·11’的故事值得講述。”
格林沃爾德表示,如果說“9·11”恐怖襲擊反映出人類最醜陋和最邪惡的一面,那麼在襲擊發生時和發生後無數普通人所做出的無私奉獻和互幫互助的反應,又正是人性光輝的最好體現,這也是“9·11”國家博物館希望傳達給每一位參觀者的感悟。
水池中有美國最大的兩個人工瀑布,這裡是雙子大樓曾經佇立的地方。與此同時,近三千名遇難者的姓名刻於水池周邊的牆體,在綠樹環抱中和流水聲的映襯下,這裡會顯得非常平和。人們來到這裡,就好像當年‘9·11’事件發生後人們聚集到這裡一樣。”在“倒影虛空”方案被選定後的一年多時間裡,最初的一些設計還是遭到了質疑和反對,原先的一些設計項目也由於各種原因而被推翻,尤其是方案中將遇難者姓名刻于地下展館的想法遭到了很多死者家屬的反對。2006年6月,應死難者家屬的要求,設計方案進行了變更,所有遇難者的姓名被刻在環繞兩個巨型水池的牆體上,讓人在感受對逝者懷念的同時,獲得了重生的希望。
丹尼爾斯表示,對於紀念館內死難者姓名的排列方式,一直以來也頗有爭議,最後採用的方式與人們熟知的按字母順序排列的方法完全不同,而是根據每位元遇難者彼此之間的關聯進行排列。丹尼爾斯說:“姓名的排列是根據死難者生前彼此之間的關係來確定的,例如所有乘坐同一航班的乘客姓名被排在一起,再比如生前同為康托·菲茨傑拉德證券公司的員工被排在一起。然後在某一組名單中,我們會向遇難者家屬詢問,他們希望自己親屬的姓名和誰排列在一起。”
“9·11”國家紀念博物館完工 為了不曾忘卻記憶
在“9·11”國家紀念館正式開館前一個月,紀念館的官方網站便開始接受線上門票預訂。8月12日上午門票預訂系統向公眾開放後的一個小時內,已經派發出了5000張門票,到12日中午,所有9月12日和13日的門票已經派發完畢,14日的門票也只有少量剩餘。丹尼爾斯表示,門票預訂如此踴躍反映出普通民眾對“9·11”紀念館的期待,預約參觀者中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遊客,這說明紀念館不僅會成為紐約人和美國人的精神寄託,也將在今後吸引各國民眾前來參觀。他表示,“9·11”紀念館在所有世貿遺址建築群中率先完工,也讓參觀者獲得難得的機會看到其他建築包括被稱為世貿一號的“自由塔”的施工進展情況。丹尼爾斯說:“在紀念館對外開放後的幾年中,參觀者將有難得的機會親眼目睹紀念館周圍區域如何重建的過程。在紀念館中會安裝一排座椅,讓人們能夠清楚地看到世貿遺址區內計畫興建的大樓如何拔地而起,包括世貿中心交通樞紐如何一步步完工。”
說到未完工的建築,就不得不提到預定于明年“9·11”恐怖襲擊11周年之際開放的國家博物館。作為與紀念館合二為一的整體的一部分,“9·11”國家博物館將陳列大量一手資料和死難者遺物,但博物館館長愛麗絲·格林沃爾德強調,這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格林沃爾德說:“無論怎樣去想,這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座博物館,因為它就是110層高的兩棟大廈的地下層。”
格林沃爾德表示,博物館目前收藏的各種展品只占世貿大樓倒塌時所留下的各種廢墟垃圾的不到1%,這絕不僅僅是關於兩座摩天大樓倒塌以及恐怖襲擊的故事,而是關於一個個逝去的鮮活的生命,是為了留在每個人心中不曾忘卻的記憶。格林沃爾德說:“人性的故事就是我們要講述的故事,‘9·11’事件就是我們的故事。據統計,全球有20億人當天即時觀看了事件發生的過程,占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有關‘9·11’的故事值得講述。”
格林沃爾德表示,如果說“9·11”恐怖襲擊反映出人類最醜陋和最邪惡的一面,那麼在襲擊發生時和發生後無數普通人所做出的無私奉獻和互幫互助的反應,又正是人性光輝的最好體現,這也是“9·11”國家博物館希望傳達給每一位參觀者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