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五穀雜糧呢?自古便有多種詮釋。 《黃帝內經》曰:"五穀為養, 五果為助, 五畜為益, 五菜為充, 氣味合而服之, 以補精益氣。 "其中五穀指的是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 而明末張景嶽所著《類經》中所指的五穀是“米、麻(可能是指胡麻)、大豆、麥、黃黍”。 民間所說的五穀雜糧, 一般是指“稻、黍、稷、麥、菽”。 稻指的是稻米、糙米;黍指的是黃米或玉米;稷指的是小米;麥指的是大麥、小麥、蕎麥、燕麥等麥類;菽指的就是一般豆類, 例如大豆、綠豆、紅豆等;雜糧指的是除了水稻、小麥以外的雜食, 例如核桃、薏仁、南瓜子等。
大家都知道, 五穀雜糧較一般經過加工的細糧要營養得多, 但實際上每一種穀物的營養都各有特點, 不同品種的糧食, 營養價值也不盡相同, 而就中醫來說, 五穀雜糧亦有其各自不同的特性, 以下就來介紹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穀糧。
稻米
為五穀之首, 是人類的最主要的糧食,
糯米
質黏柔、性甘溫、具補中益氣之功。 《本草綱目》中提到, 糯米, 一治自汗不止。 方法是:糯米、小麥麩同炒為末, 每服3錢, 米湯飲下。 二治胎動不安, 用糯米1兩, 黃芪、川芎各5錢、水1000ml, 煎服。 三治虛勞不足及營養不良、體力衰微, 方法是將糯米放入豬肚內蒸幹, 搗作丸子, 每日服用。 (換算1錢=3.75克, 1兩=37.5克)
玉蜀黍
即玉米, 味甘性平, 能調中開胃、利尿除濁, 常用于尿路結石或慢性腎炎水腫或高血壓病的輔助治療。
粟米
即小米, 味甘、鹹, 性涼, 有補虛損、健脾胃之功。 小兒脾虛泄瀉、消化不良, 用粟米、淮山藥共研細末, 煮糊加白糖適量喂之。 產後體虛, 用粟米、大棗煮粥, 加紅糖食用。
小麥
性甘涼,
大麥
甘鹹性涼, 有和胃寬腸之功。 食管癌等所致吞咽困難, 可用大麥面成稀糊狀後飲用, 因其性滑膩、易下嚥, 能助胃氣、恢復體力。 平日可飲用烘炒過的大麥放在開水中泡製成大麥茶, 不但香氣誘人, 在進食油膩食物後飲用大麥茶, 還可以去油、解膩, 達到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
蕎麥
味甘性涼, 能降氣寬腸、消積開胃, 用於腸胃積滯、慢性泄瀉、外用治水火燙傷等。 李時珍在壯年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