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季氣候中, “燥”為秋季主氣, 中醫認為“燥”是秋季最易傷人致病的邪氣。 秋季五臟應肺, 由於肺司呼吸, 主皮毛, 與大腸相表裡, 故當空氣中溫度下降時, 這些部位不適的症狀更為突出。 燥邪最易傷肺, 表現為口鼻乾燥, 或咽幹口渴, 乾咳少痰, 甚至鼻內容易出血, 或咽痛乾燥, 似有物梗阻。 女性突然感覺皮膚乾澀, 甚或皸裂, 抑或毛髮不榮易脫, 有的還可兼見大便秘結難出。
預防秋燥症, 首先要重視飲食調理。 《內經》指出, “燥者潤之”, 故防治秋燥宜多食甘潤甘涼柔潤, 有滋陰潤燥作用的食品, 多吃酸味果蔬以養肝氣, 酸能生津潤燥, 對緩解秋燥引起的諸多病症十分有益。 所以, 秋季防病治病, 當禦“燥”為先, “滋潤”為法。
秋燥又可分為“溫燥”和“涼燥”, 前者見於初秋天氣尚熱或久晴無雨的時候, 後者則開始於深秋天氣轉涼之時。 但無論溫燥還是涼燥, 其結果都會導致陰津耗損,
入秋後, 當溫度和濕度發生較大變化或遭病毒細菌感染時, 鼻咽部開始先是黏膜皺縮而感覺乾燥, 繼而因充血而有痛感, 出現鼻咽部發癢不適幹灼疼痛乾咳少痰, 由於鼻咽部黏膜表面的結構發生了變化, 氣管喉頭黏膜發病而咳嗽不止, 稱為“燥咳”。
燥咳如果不及時治療, 可能會釀成氣管炎和支氣管炎, 使肺部更受傷。 此外, 由於肺的功能受到抑制, 機體可能出現供氧不足, 可造成皮膚瘙癢毛髮枯萎等, 還可出現便秘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