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常年遷徙, 漂泊不定, 所以他們喜歡把所有的財富隨身戴在身上, 人走則家隨;以錢為飾保值財產。 這也許是苗族人好銀最直接的原因。 另外,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 就是銀飾的功能性作用。 苗族人的銀飾可以避邪, 還能去毒, 防止瘟疫。
苗族銀飾 植根於苗族社會中的文化載體
唐宋時期, 苗族銀飾是以多、以大、以重為美, 婦女戴大耳環, 戴銀項圈。 明代方志說, 苗族佩戴的有金銀耳環, 富人還戴碩大的項圈, 雖承唐宋遺風, 卻衍生出區別婚否、饋贈定情的功能。
到了清朝雍正年間, 苗鄉“改土為流”以後, 苗族銀飾趨向纖細、複雜、精緻。 特別是黔東和湘西地區的苗族服飾更是精彩紛呈, 這在青年婦女身上體現得最為充分。 她們常常是頭戴銀冠、項掛銀圈、身穿銀衣、手配銀鐲、腳系銀鏈, 以多為美, 以重顯富。 一個盛裝的苗家婦女, 其銀飾重達二三十斤。
據苗族專家麻明進等人介紹,
苗家人將銀視為婚嫁重要首飾
有人在鳳凰、花垣等邊遠縣份作了調查, 一般家庭在改革開放前為新娘送銀在四五十兩左右, 而近年來都增至一二百兩, 還要製成頭飾、項圈、手鐲、戒子、耳環、扣鏈、銀腰帶、牙籤、披肩等飾品, 總之, “以銀為結, 以銀為彩, 以銀為榮, 以銀為貴”成為苗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重要標誌。
銀飾萌芽於苗族社會早期的巫術圖騰活動之中, 產生於漢代, 成熟于唐代, 豐富於明清兩代, 發展於現當代。 在同一族群同一支系中, 銀飾成為族群的識別符號。 銀飾作為崇拜物, 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孫緊緊地凝聚在一起;作為婚姻標誌, 它給人們的婚戀生活帶來良好的秩序;作為巫術器物, 它又從心理上給人們提供生活的安全感。 因此, 苗族銀飾已不是單純的裝飾品, 而是植根於苗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