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去問老師問題的時候, 老師看了幾眼, 也會說這道題應用某某方法去做, 好像想都不用想, 讓人驚歎。 其實道理很簡單, 因為出題的人就是按規律出題的。 所以說, 只要掌握了這些規律, 就不用怕了, 關鍵就在於找規律。
首先是知識, 規律的基礎。 用最少的東西去證明最多的東西, 那些最少的東西是一切的基礎。 我們深刻掌握了那些最少的東西, 一橦知識大廈便可以建造起來。 基礎知識都在課本裡。 因而, 首先必須掌握好課本的知識點。 有些東西就是前人定出來的, 並被世界公認, 既然我們無法改變這一切, 便只好接受, 並消化。 所以, 有些時候沒辦法, 只好死記了。 當運用多了, 便靈活了。 熟悉串通了知識, 便夯實了找到規律的基礎。
同一類型的題目, 這次錯了, 下次就會做了。 規律是總結出來的。 比如說, 證明一些平行, 垂直的幾何題, 似乎每次找到了中點,
可方法規律一多, 面對題就不知用什麼方法了, 這就說明還沒有根本地掌握方法。 這時就要把例題再拿出來, 自己再做一遍, 直到“嘩”一聲恍然大悟。 有時適當地結合條件, 也可以快速地找到方法。 這樣又可以總結出一條大規律, 便是不要死鑽牛角尖, 這種規律一不行, 就馬上換下一種, 讓思路轉得快一點。 而堅持到底反而可能失敗。
總而言之, 出題者肯定為你留下一條路, 通過規律, 可以找到它。 我們也可以把它當後路, 去尋找一條更好的新路。 如果失敗, 就走後路。 題目是死的, 人是活的。
題會做了, 但也不一定做得對。 往往不是計算出錯, 就是忘記定義域。 所以, 這又成了另一種規律。 以後一看到求值域, 條件反射地想到定義域, 就不會錯。 這些規律每個人有所不同, 要根據自己的弱勢來確定, 並銘記於心。 計算的粗心, 是很棘手的, 有時就是害怕出錯, 在一道題上遲疑不決, 最後導致考試時間不夠。 為了克服這老毛病, 一定要丟棄計算器, 靠自己的手和腦來計算。
規律是靠自己總結的。 別人給你總結好了, 你要再總結一次, 因為這樣, 它才能成為你的, 我們的數學就建立在以前數學家總結的規律上。 熟悉它, 掌握它, 再去加上我們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