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自然物進行選材、加工, 以期能達到對稱、光滑或崇拜物的形態, 隨身佩戴, 保佑並美化自己、表現出群體的特徵或個體的地位和尊嚴。 武土把射殺的獵物牙齒做為飾物佩戴, 體現出膽識和力量, 這對於群體中的異性也會有特別的吸引力。 但這種說法似乎顯得有些膚淺。
遊戲說認為, 對與古人類思維發展過程相似的兒童心理形成過程研究的結果表明, 在原始人單調的生活方式中, 人們總是尋求一種調諧生活氣氛的活動, 即原始的“遊戲”, 它也許與宗教活動相隨, 難以明確分開, 但從愉悅身心而言, 這種“遊戲”應該是原始歌舞的雛形, 而原始首飾可能是進行這種遊戲時的道具。
異化說則認為, 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 努力吸取著獵物的長處, 渴求達到某些動物天生具有、而人卻力所不能及的能力, 如鳥的飛翔能力、猛獸的撕咬能力等。 早在舊石器時代中期, 人類就開始用鳥的羽毛裝飾在身上, 佩戴野獸牙製成的項鍊, 以期從裝飾中“吸收”野獸的功能來強化自己。 隨著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原始宗教的形成, 裝飾的原始幼稚動機逐步被圖騰文化所取代, 首飾成為追求美和宗教信仰的代表物。
值得注意的是, 對所使用工具規律性的形體感受到對所謂“裝飾品”上的自覺加工, 兩者不但有著數十萬年漫長的時間間隔, 而且在性質上也是根本不同的。 雖然兩者都有實用功利的內容, 但前者的內容是現實的, 後者則是幻想的。 勞動工具和勞動過程中合乎規律性的形式要求(如節律、均勻、光滑等)以及主體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