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牆壁、屋頂還是地板, 均使用隔熱材徹底隔熱, 並強化玻璃窗性能, 以達到有效控制熱的目的。 但還有一個容易忽略的地方, 那就是「換氣」。
以前的老房子有很多縫隙, 一到冬天, 就算開暖爐也覺得冷, 這是因為寒風從窗框縫隙等地方溜進屋內的關係。 由此可見, 牆上鑿個大洞藉以「換氣」的方式也會影響熱的移動。 室外空氣從哪裡流入, 由哪裡排出, 當然也會影響室內溫度。
要是無法規劃一條最佳路徑, 引領這些熱到它們想去的地方, 絕對無法實現舒適住宅的美夢。
●關於換氣的迷思
以前老房子的縫隙風被視為「自然換氣」。 問題是, 換氣時不只空氣, 連熱也一起進出。 也就是說, 建築物的縫隙越多, 冷(暖)氣的效率就越差, 根本達不到省電目的。 因此日本政府大力提倡「高隔熱.高氣密」的新住宅概念。
●至少有10%的貢獻
縫隙越少, 室溫越不容易受到外在影響。
●換氣是個好方法
當我們認為隨著「高氣密住宅」普及化, 能有效省電的同時, 卻出現另一個問題, 那就是「病屋症候群」。 建築材料所含的化學物質污染了幾近密閉的室內, 所以必須多少留些縫隙。 因此而倉促制定的法律就是建立強制換氣系統, 意即世人所說的「24小時換氣」。
●換氣=通風
照理說, 住宅的氣密性越高, 冷(暖)氣效率就越高。 但就算提升氣密性, 也不見得能讓室內變得舒適。 即便「氣密性低」, 只要強化換氣設計, 就算沒有空調也能住得舒適。
氣密性高, 換氣卻很差即使氣密性高(建築物的整體開孔面積小), 要是供氣口、排氣口的位置不好, 也無法讓空氣(熱)流動順暢氣密性低, 換氣卻很好只要供氣口、排氣口的位置和大小很理想, 開孔大的「低氣密」也能讓空氣(熱能)流動順暢。
●換氣也是通風計畫的一部分
目前關於機械換氣的法律基準,
●供氣與排氣是一體兩面
換氣的基本原理是:「供氣與排氣是一體兩面」, 這點很重要。 要是無法從供氣口引進室外的空氣, 就算開啟換氣扇(排氣)也沒用, 所以供氣口的位置很重要。
●換氣方式的好壞差別
只要換氣方式設計的好, 離「不需要空調的家」的理想就更近一步了。
聲明:有意轉載、複製、借鑒此文章, 請注明來源:好工長家居網。 否則視為侵權, 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