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圖書館室內空間設計:活力和開放
當然,開放的理念不止體現在空間氣氛中,建築每層樓的設計同樣蘊含這一理念,其一大特色便是每一層樓的平面圖都不一樣。除了七層的管理與商務區以及地下一二層技術與工具區之外,其他每層都僅僅設計了極少數的獨立區域。這就為大樓創造出一種靈活而開放的使用理念,完全能夠滿足單個或者群體使用者的不同的工作與交流的形式與需求。圖書館的大型閱覽室是管理層最為滿意的所在,開放的空間讓這裡成為進行會議並組織各類社會活動的場所。最初,大家認為由於空間的開放性和不同樓層之間的高透明度帶來的嘈雜,可能導致那些想要在安靜環境中工作的人不能專注學習,而事實上,在一樓多媒體中心的職員區以及5樓和6樓的學科官員辦公室也確實存在這種情況,不過,讀者和使用者好像不會被可能的噪音影響。之所以有這樣的效果,一方面可能因為這裡有足夠的空間和房間,可以讓每個人找到合適的環境,另一方面,這可能就跟使用者的實踐性質與偏好有關。在建築師交流設計的營造下,人們喜愛安靜的學習、工作習慣也慢慢地在進行改變。用設計慢慢轉化,甚至成功引導合作而開放的學習方式,這該是建築師最大的滿足了吧。
沒有人能夠拒絕這裡地面、牆體以及新媒體世界中的黃、綠、粉、紅和藍這樣繽紛的光譜色彩。建築的魅力便在於其形狀與色彩的冒險。正是這樣“生活”化的空間、優秀技術設備以及綜合服務並行的理念,為ICMC/IKMZ創造了一種和諧的氛圍以及新思想的文化,可以讓圖書館中的每個人受到鼓勵並獲得靈感。這裡不存在建築與使用者之間的“文化鴻溝”,提供服務的理念讓這裡變成一個真正的“思想之地”。
對於一個大學圖書館來說,其最基本的功能配置,自然是要為學校提供可以滿足當代教學研究的現代化設施以及內部學科服務,然而,這還不足以讓其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具有廣泛吸引力的場所。一個成功的建築則將這種可能達到最大化。由瑞士建築師赫爾佐格和德梅隆操刀設計的考特布斯工業大學資訊化交流與媒體中心(ICMC/IKMZ)的不同之處便在於此。在經過了5-6年異常艱難的規劃過程,以及三年的建造週期之後,該中心於2004年11月完工。新建的ICMC/IKMZ不僅完全符合其當初規劃的意旨,更受到國內外的諸多關注,自2005年開放以來,已有6000人來到這裡進行參觀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