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汝窯瓷器簡介及特點
資料記載的汝窯瓷釉色共有八種,但是傳世至今的只有三種:卵青、粉青、天青。卵青釉顏色與鴨蛋的青色相似,顏色閃淡藍,有粉質感,幾乎不透明,也稱月白色。釉面存在較淺的開片現象和少量棕眼。粉青釉顏色藍中閃綠,比卵青顏色更深一些,釉層透亮,釉面開片紋路較深,紋線呈白色,棕眼較多。天青釉顏色呈淡藍色,釉色純正不閃綠,猶如雨後的天空藍色,釉面呈現亞光光澤。值得一提的是,天青釉在較低的燒成溫度下,其發色為淡淡的天青色,釉面半乳濁,如果溫度過高,則變成透明的青綠色,並存在排列稀疏的大氣泡。
汝窯瓷釉層薄而均勻,釉色純正,為結晶釉,透過放大鏡觀察釉層,能看到結晶顆粒。汝窯中的釉色粉青、蝦青、月白和偏天青色為早期瓷,釉下存在稀少氣泡,排列均勻。而釉色純正的天青釉和天藍釉瓷,釉下氣泡較大,排列密集。豆青釉瓷有賣呢擁有較強玻璃質感,釉下氣泡較大排列緊密。梅子青釉面下的氣泡聚集,但不見攢珠現象,釉面不存在開片紋路。蔥綠釉面也不存在開片紋理,釉面下不存在氣泡。
汝窯瓷釉料中因為加入了瑪瑙研磨成的粉末,所以燒成後釉面呈現於是版光澤,且釉色跟隨光照強度的變化而變化。從早到晚觀察其顏色都不相同,並且釉面會閃現若隱若現的紅斑。
汝窯釉面存在的開片現象,按照紋路的不同分為蟹爪紋、魚鱗片紋(也稱蟬翼紋)、細碎魚子紋、柳絲紋、冰裂紋等,紋路輕淺,且很細。
汝窯瓷器中圓器都是採用支釘燒的燒造方法,所以觀察瓷器底面,能看待細小如芝麻的支釘痕。支釘痕排列緊靠底足內牆,斷面顏色呈現白色;琢器大多採用墊燒,也有採用滿釉支燒的,使用墊燒方法的瓷器底足不施釉露出瓷胎,釉面和瓷胎的結合部位,顏色微泛粉紅色。
埋藏地下百年乃至千年的汝窯瓷在出土後常常伴有“吃土”現象,但這對瓷器本身沒有什麼影響。透過放大鏡觀察,能看到瓷器表面存在很多土咬斑痕。根據燒成溫度的高低、埋藏地區的情況,瓷器受泥土侵蝕情況也不同:瓷器燒成溫度較低,埋藏地區的土壤較潮濕的,其被侵蝕程度較重,偶有存在水沁水銹的現象;反之,瓷器表面局部或小面積存在泥土侵蝕的斑痕,斑痕和瓷器表面的開片紋記憶體在淺金黃橙色沁痕,周圍存在白化擴散現象。
明代的曹昭在《格古要論》裡這樣說:“汝窯器,出北地,宋時燒者。淡青色,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土脈滋媚,薄甚亦難得。”這說出了汝窯的一些基本特徵。
一、胎釉
汝窯瓷器胎均為灰白色,深淺有別,都與燃燒後的香灰相似,故俗稱“香灰胎”這是鑒定汝窯瓷器的要點之一。
二、造型
汝窯瓷器造型有盤、碗、瓶、洗、尊、盞托、水仙盆等。其中瓶的變化較為豐富,有紙槌瓶、玉壺春瓶、膽瓶等多種。
三、仿品
後世仿汝窯者始於宣德官窯,署有宣德官窯款,其釉色較宋汝透亮,紋片較宋汝密而規整,且釉面具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紋。清雍正唐英時再度仿汝窯,多數仿宋汝的天青色,紋片多為魚子紋,少有大紋片和無紋片的。
汝窯稀少,與它燒造時間短不無關係。古瓷專家陳萬里、馮先銘認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建中靖國(1101年)的15年間,是汝瓷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汝州城文廟燒造青瓷,專供宮廷。之後幾年,宋徽宗時而“廢汝用鈞”,時而“廢鈞用汝”,汝窯燒制便時斷時續,至靖康之恥,專供宮廷的汝窯與北宋同時滅亡。
關於汝窯存在的時間,各路專家推測並不一致,但主流的說法是,僅有20年左右。南宋時,汝窯已經“近尤難得”,十分珍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