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鬥彩特點介紹及鑒別
鬥彩,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結合的一種彩瓷,創始於明代宣德年間,成熟于明代成化年間。其中,成化鬥彩的成就最高。以成化鬥彩為代表的鬥彩,是在青花加彩工藝的基礎上逐漸衍生出來的一種新的裝飾方法,從現存實物看,成化鬥彩的主要彩繪方法是:用青花在瓷胎雙勾出紋飾的輪廓線,有的器物還加上青花渲染的局部紋飾,罩上透明釉,燒成我們今天通常所說的淡描青花器,再在釉面上青花雙勾線內根據紋飾設色的需要填以多種色彩,最後入爐烘燒而成。它由淡描青花與釉上彩繪相結合組成畫面,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爭奇鬥豔,使鬥彩成為瓷器中的絕佳精品。探究成化鬥彩的特點,是我們瞭解鬥彩的捷徑,也是區別鬥彩與青花五彩的最佳方法。
鬥彩從廣義上說,可以歸於青花五彩,它兩個怎麼區分呢,鬥彩有個前提條件,就是一定要用青花在釉下,先雙勾輪廓線,然後上透明釉,高溫燒成,然後再在釉上按輪廓線填彩,紅、黃、綠、紫各種彩,這樣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爭奇鬥豔,我們把它叫鬥彩,青花五彩也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的結合,但是它跟鬥彩的技法是不完全一樣的,青花五彩它是用釉下青花先在胚體上畫圖案的局部,它並沒有先雙輪廓線,然後上透明釉,再在釉上按照釉下青花畫的圖案的局部,用釉上彩湊齊整個圖案。也可以反過來說,如果一件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結合的這種彩瓷,你想像當中,把釉上彩全去掉,它是一件完整的青花勾勒線的半成品,我們就可以斷定它是鬥彩,如果一件釉下青花跟釉上彩結合的彩瓷,你把釉上的全去掉了,它剩下的只是青花畫的不完整的圖案,那這種肯定就是青花五彩,這就是它們兩個的區別。
一提到鬥彩瓷器,人們自然就會想到明成化鬥彩。明成化年間是鬥彩瓷器成熟和繁榮的時期。成化鬥彩的胎釉陶煉得非常精細,胎土幾乎不含任何雜質,潔白細膩,上面的釉也非常光潤,看上去感覺象上好的羊脂玉一樣。成化鬥彩所用的彩料也比較精良,姹紫嫣紅,色彩豐富。
成化鬥彩瓷器在用彩方面很有特點,比如說它黃紅紫綠並不是一種顏色,在運用上,比如說有鵝黃、薑黃,紅有棗皮紅,還有一種鮮豔的紅色,彩料是比較豐富的,所以表現起物象比較得心應手,另外成化鬥彩當中還有幾種比較特別的彩,比如說有一種叫“姹紫”,也有寫成“差紫”的,這種彩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空前絕後的一種彩,它的特點就是彩比較厚,很像鐵疙瘩那種感覺,它是一種褐色的彩,沒有光澤,這種彩直到今天為止也沒有人能仿出來。
從造型上看,成化鬥彩瓷器沒有太高大的器物,都比較小巧玲瓏,娟秀精緻。一般常見的是蓋罐、杯、盤、碗一類的器物,很少見到高大的瓶子。在繪畫技法上,成化鬥彩瓷器體現了典型的明代藝術風格,繪畫上並不追求一絲不苟,而是隨手畫來,帶有一種強烈的稚拙感。在釉上填彩也並不是很準確,彩料經常會溢出輪廓線,這一點就與後代的清雍正、乾隆時期很不一樣。
呂成龍:成化鬥彩的裝飾題材方面是比較豐富的,最多見的是各種花卉,有纏枝的,團狀的各種形式的表現手法,另外有一種成化鬥彩非常有名的雞缸杯,這個品種前兩年曾拍過,達到2900萬港幣一件,它叫“雞缸杯”。主要是因為它繪畫是由,子母雞跟山石,還有月季組成的畫面,它杯子很小,造型像一個水缸,所以叫“雞缸杯”。
成化鬥彩基本上是官窯器,每一件都有款。它的款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六字呈雙行排列,款外都帶邊框,有的圍一雙圓圈,有的圍一雙方框。另外一種就是“天”字款,“天”字款主要見於成化鬥彩的罐上面,外面沒有圍邊框。作為明代皇家御用的珍品,成化鬥彩瓷器胎釉潔白如玉,造型精巧細緻,畫面隨性稚朴,堪稱中華瓷寶庫當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