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玉器的歷史傳承
紅山人在跨越達幾千年的琢玉活動中,可以說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掌握了高超的琢玉技術。既使在琢玉工具高度機械化的今天,製作一個同樣精良的玉器還都是望塵莫及,難以為之。
這種埋藏方式對隨葬玉器至少會產生三個方面的影響:
一是由於埋藏較淺,雨水容易滲入,也容易揮發。這很有可能是年復一年的反復過程,因此,在玉器表面易形成類似茶杯裡的茶垢形條紋沁,隱約可見,若隱若現。薄片型的玉器還會出現兩面沁色不同的感覺。另外,墳塚上生長的樹木雜草根須和穴地築窩的鼠類也有可能進入到石棺之內,形成非人為性的擾動。這些都或多或少地會對隨葬玉器產生一些無法準確判明原因的影響,所以對玉器上出現的任何情況都不應當簡單地加以否定,一概而論。
二是紅山文化墓葬的石棺空間比較小,加之埋藏較淺,包括墓主在內的腐蝕類物質會很快消失,有機類腐蝕質對玉器的影響應當說不會很大。加之北方地區的土壤普遍呈鹼性,紅山玉器上的白色片狀沁偏多,實際正是這一地區性特點的反映。所以,紅山玉的沁色遠沒有後代厚葬方式形成的沁色那樣豐富多彩。既使與距現在只有幾百年的清代隨葬玉器相比,也是如此。同時,由於有機物質的侵蝕較少,與乳酸及油脂所形成的包漿不同,包漿多數是由於玉器本身氧化所形成,所以生坑紅山玉器的包漿也顯得比較暗淡、乾澀。
三是,紅山文化所處的北方地區冬季氣候較冷,無霜期較短,且紅山文化墓葬都處在凍土層之中,紅山玉器歷經五千多個寒暑,很難不留下歲月的痕跡,因此很多紅山玉器都有凍裂紋和貫穿性水沁紋。更特殊的情況,是相對較厚的部位貫穿性裂紋反到更多。同樣,也可能是由於膨脹係數不同的原因,有的玉器的表面還擠壓進有沙粒,甚至與玉合為一體。有的玉器在包裹物去掉後,玉器表面會出現類似氣泡狀的壓痕,或者是片狀的瘢痕。但是,不論是哪種痕跡,其包漿在整體上是相同的。
鑒別紅山玉的包漿有幾句話:
一要會看。就是以真正的紅山玉的包漿為標準,細心揣摩,用心領會,不斷積累經驗。紅山玉的器型有常見的,有幾種器型組合的,也有各種圖錄裡沒有的。在不能照圖索驥時,鑒別一個沒有參考依據的玉器,對包漿的鑒識尤顯重要。紅山玉器因年代久遠包漿一般都比較厚。玉器上如果出現相對較新的磕碰,磕碰處會有如同金屬的電鍍層脫落的感覺,足見其包漿之厚。這也是比較容易掌握之處。在提高目測水準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了體會手感,更不能忽視了諸如放大鏡等工具的作用。要把看到的和感覺到的都諳熟在心,因為,鑒識包漿靠的是感覺,感覺的深化才是靈感。
二要看到位。玉器表面的包漿多數可以通過“盤摩”的方式形成,甚至可以以假亂真。鑒識包漿一靠鑒識者自身的“悟性”,二靠積累經驗。這裡所說的“看到位”,也只能是一種經驗的介紹。看到位,就是要看到應當特別加以注意的部位。作偽者在“盤摩”玉器時,不管採取什麼樣的方法,也難於達到經過幾千年自然形成的那種渾然天成的感覺。在溝棱、鑽孔、切口等處,其作偽的痕跡就很難完全掩飾,或多或少地會留有蛛絲馬跡。只要發現某個部位的包漿與整體的包漿不一致,就必須認真審視,仔細甄別。因為,紅山玉器歷經五千多年形成的包漿,必須是整體一致的,決不會有特殊的部位。
三、要消除低估紅山人琢玉技術的誤區。紅山人在跨越達幾千年的琢玉活動中,可以說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掌握了高超的琢玉技術。既使在琢玉工具高度機械化的今天,製作一個同樣精良的玉器還都是望塵莫及,難以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