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我窩

水晶究竟為何物

水晶的生長環境,多是在地底下、岩洞中。它有很大的工業價值和裝飾作用,不同顏色的水晶有著不同的意義,在選水晶時要注意它和玻璃的區別。同時關於水晶還有很多傳說。

化學式為SiO2。純淨的無色透明的水晶是石英的變種。化學成分中含Si—46.7%,O—53.3%。由於含有不同的混入物或機械混入的而呈多種顏色。紫色和綠色是由鐵(Fe2+)離子致色,紫色也可由鈦(Ti4+)所致,其他顏色由色心所致色。水晶跟普通砂子是“同出娘胎”的一種物質。在水晶中含有砂狀、碎片狀針鐵礦、赤鐵礦、金紅石、磁鐵礦、石榴石、綠泥石等包裹體;發晶中則含有肉眼可見的似頭髮狀的針狀礦物的包裹體形成。含錳和鐵者稱紫水晶;含鐵者(呈金黃色或檸檬色)稱黃水晶;含錳和鈦呈玫瑰色者稱薔薇石英;煙色者稱煙水晶;褐色者稱茶晶;黑色透明者稱為墨晶;呈淺綠色者稱為石髓。

水晶另一脾性就是怕堿不怕酸(氫氟酸除外),這是由於氧化矽特性所決定的。像瑪瑙一類寶石,當受熱、摩擦、吹氣或受打擊時,往往散發一種特殊氣味,使人聯想到大蒜、馬肉、蘿蔔、松香味兒,然而,水晶在上述情況下,絕無異味。

黃水晶屬三方晶系。晶體呈棱柱狀並帶六邊形錐,柱面有橫紋,紫水晶中常有角狀色帶。在自然界中,水晶常呈晶簇產出,造型美觀……結晶完好的水晶,常有好的平行脊的人字形斷口;在紫晶和熱處理的黃晶中,多呈不平坦到薄片狀破口。水晶比重:2.56-2.66克/立方釐米。這意味著一定體積水晶的重量,是相同體積水的重量的2.56-2.66倍。塊狀變種水晶密度可能稍高些。

水晶條痕色:無色。

水晶透明度與透過它的光的質與量有關。透明標準為:光線透明過厚度為1釐米以上的水晶碎片或薄片時,可以清晰地看到映出的圖像。如是底像不夠清楚,僅見輪廓,那便中半透明。

水晶光澤:玻璃光澤。無論在拋光面上還是在破口都是如此。

光澤,指寶石表面對光線反射的一種光學性質。水晶既不像星光藍寶石和星光寶石那樣反射出綺麗的星光形條紋,又不像月光石那樣發出淡藍色波形光彩,更不像乘歐泊石那樣閃爍著五顏六色。觀察水晶的光澤,可用手握著它,以燈光或窗戶投進來的光線看表面反射,透明水晶亮度與光澤強弱有關。

水晶雕像基本上,水晶最主要的成份就是二氧化矽(sio2),而矽(silica)也是占地球地殼組成成份約65%以上的最主要礦物;其中,還含有各種微量的金屬,所以會造成各種不同顏色的水晶;而水晶也會廣泛的和自然界中的各種礦物共生在一起,如雲母、長石、方解石、電氣石、金紅石、花崗岩等等。

水晶的生長環境,多是在地底下、岩洞中,需要有豐富的地下水來源,地下水又多含有飽和的二氧化矽,同時此中的壓力約需在大氣壓力下的二倍至三倍左右,溫度則需在550-600℃間,再給予適當時間,水晶就會依著六方晶系(hexagonalsystem)的自然法則,而結晶成六方柱狀的水晶了。

通常,在人為控制的理想環境中,即是物理、化學條件都符合上述條件的狀況下,水晶的生長速度約為每天0.8毫米(mm)。這也是許多人造水晶的實驗室、工廠的標準生產速度。由此所培養出來的水晶,就是所謂的人造水晶(syntheticquartz),通常多切割為晶片(chips)供作電子、電腦、通訊工業用途;也有人稱為“養晶”(cultivatedquartz,culturedquatrtz),雖是使用不同的名詞,其實講的是相同的東西。一般,工業用途的人造水晶,其厚度約需三釐米左右,即30mm,需要約40天左右的時間來成長;若要供作珠寶業來磨成十釐米(100mm)以上的水晶球,通常約需120~180天也就夠了。但是,這都是在人為控制下最理想的環境中,才有可能有這種速度,在自然界中,情形就沒有這麼樂觀,因為原料、水質、溫度、壓力等等的條件一直在變化當中,很難得達到理想狀況,通常都需要數萬倍、或是數百萬倍的時間,才能達到相同的成長。這也是為什麼地質年齡動則以百萬年為計算基數,也是天然水晶(naturalcrystal)之所以珍貴之處。

正常的水晶在生長時,多可以發現和柱形尖端淩線平行的生長紋(growthlines)。由於在地底、岩洞中的生長空間多狹窄,尤其在遇到地震時,或地殼變動時,甚至容易遭到其他礦石的擠壓,常常會壓迫產生不同的晶面。還有,當水晶還是在液態狀的時候,常常也會包覆著其他的礦石、泥灰一起結晶成長,如金紅石(稍後變成發晶)、火山泥灰(稍後變成幻影水晶)等等。所有的這些,都是自然的一部份,請不要視為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