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直觀感覺的象徵主義畫派
象徵主義繪畫發於法國,被認為是象徵主義主要代表的畫家有夏凡納、莫羅和雷東。象徵主義繪畫活躍於1885年至1900年之間,與19世紀80年代中葉法國文學,特別是詩壇的象徵主義運動有密切關係。
在歐洲繪畫史上,19世紀下半葉的一個重要特色是,詩歌向著繪畫靠攏,繪畫向著詩歌飛躍。象徵主義就是這一特色的代表。法國象徵主義詩人卡恩在1886年的一篇文章中深刻地闡述了它的特性:“我們藝術的根本目的是使主觀事物客觀化(理念的外化),而不是使客觀事物主觀化(通過有個性的眼睛看到的自然)。”通常人們有一種錯覺,認為19世紀下半期藝術的主流是印象主義繪畫,把印象主義畫家視為現代主義的先驅。雖然印象主義繪畫與象徵主義繪畫差不多同時出現,但前者是“模仿自然”的繪畫傳統的最後階段,而後者的主要特徵則表明它屬於印象主義之後的發展,它的出現標誌著歐洲藝術從傳統主義向現代主義過渡的起點。
象徵主義對繪畫的影響,無論在持續時間的長度和波及地域的廣度上,都超過了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的革命意義在於它產生了一種新的更接近現代的藝術哲學。評論家奧裡埃在一篇評論高更的文章中概括了象徵主義的藝術哲學。他指出,藝術作品“第一,是觀念形態的,因為它唯一的理想是理念的表現;第二,是象徵主義的,因為它用各種形式表達這種理念;第三,是綜合主義的,因為它用一種普遍理解的方法表現這些形式和符號;第四,是主觀的,因為客體不再被認為是一個客體,而是被認為是主體所領悟的思想的符號;第五,因而是裝飾性的,因為嚴格地說,正如埃及人,或許更如希臘人和文藝復興早期的人所理解的那樣,裝飾畫只不過同時是一種主觀的、綜合的、象徵的和觀念形態的藝術表現形式而已。”由此亦可見出,綜合主義與象徵主義是相互滲透的。
19世紀未,英國文學的唯美主義運動也對象徵主義繪畫產生了重要影響,這個運動的學說是,藝術只為本身之美而存在,也就是說,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唯美主義的哲學基礎是康得的審美不涉及功利的學說。80年代後期,英國的唯美主義進入了最旺盛時期,其標誌為王爾德的頹廢主義小說《道林·格雷的肖像》(1891)和劇本《莎樂美》(1893)的出現,以及畫家奧布裡·比爾茲利(AubreyBeardsley,1872--1898)為《莎樂美》作的插圖的發表。唯美主義運動中最突出的美術家除了比爾茲利外,還有喬治·瓦茨(GeorgeWatts,1817--1904)和伯恩--鐘斯(Bume-Jones,1833--98)。法國畫家圖盧茲--勞特累克(HenrideToulouse-Lautrec,1864--1901)也明顯地受到英國唯美主義的影響。
法國和英國的象徵主義美術成就最突出,但在歐洲其它各國也湧現出一些著名的團體和傑出的畫家,他們對象徵主義繪畫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例如,比利時的二十大團,巴黎的玫瑰十字,德奧的分離派等等。傑出的畫家有比利時的費爾南·赫諾普夫(FernandKhnopff,1858--1921),詹姆斯·思索爾(JamesEnsor,1860--1949),挪威的愛德華·蒙克(EdvardMunch,1863--1944),荷蘭的揚·托歲普(JanToorop,1858--1928),德語國家的阿諾爾德·勃克林(ArnoldBocMin,1827--1901)、古斯塔去·克利姆特(GustavKlimt,1862--1918)等等。他們的作品大多流露出一種憂鬱、頹廢、苦悶、孤獨、彷徨的情緒,這就是所謂的世紀末情調。概而言之,象徵主義的哲學基礎是神秘主義,信仰那種理想的彼岸世界。對象徵主義來說,重要的是反映個人的主觀感覺,使個人從現實中超脫出來,把他引向虛無飄渺的“理念”世界。所以在象徵主義作品中所能感受到的只是形象的抽象性和不穩定性,是那種強烈的主觀色彩和含義的朦隴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