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巧妙點綴 給你溫馨高雅的家居環境
油畫,作為家裝必備物品之一,對於我們並不陌生,油畫色彩醇厚,線條清麗,處處閃耀著貴族氣質。家中掛有油畫,彰顯了房屋主人高貴古樸的生活情致,那麼你知道油畫的相關知識嗎?就讓我們一起看一看吧。
1. 油畫的起源
在西方特別是在古代歐洲,油畫不是從來就有的。真正的油畫產生,至今不過500年的歷史,而此前歐洲曾經歷了古代膠彩畫、蠟彩畫、鑲嵌畫、濕壁畫、幹壁畫、坦培拉繪畫以及坦培拉與油畫混合技法的漫長歷史變遷。16世紀以後現代意義的油畫逐步發展成熟。自古以來歐洲繪畫多採用動物膠和植物膠。雞蛋作為一種蛋白膠,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代被廣泛應用。最初的蛋彩是通過在蛋黃中摻入糖、蜜或無花果汁增加粘性。古代的蠟畫主要是用火將蜂蠟熔化、調入顏料趁熱畫到牆壁或木板上的,可多層重疊,凝固後亦能刮磨修改,最後還可以打磨拋光。鑲嵌畫盛行於東羅馬的拜占庭帝國,是用有色石子、陶片、琺瑯片和玻璃拼裝而成的,多用於裝飾教堂。濕壁畫是預先用石灰混沙準備出一塊一次可以畫完的牆面,趁灰層未幹著色,顏料滲入石灰中,乾燥後形成堅固的碳酸鈣表面,利於色彩的長久附著。幹壁畫則是在幹透的灰泥底上著色,西元4世紀到13世紀即中世紀,留存的壁畫基本上是幹壁畫。《最後的晚餐》既非油畫,也非幹壁畫、濕壁畫。達·芬奇使用一種加了油的乳液膠調和顏料,其技法屬於13世紀始盛行於義大利的坦培拉技法體系。坦培拉在西方繪畫史上是一個特殊而影響廣泛的畫種。後來雖然出現了油畫,但仍以坦培拉材料作為底層塑造,再以油畫透明法罩染。
2.架上油畫的產生
在歐洲,架上繪畫是應宗教活動及商業需求而興起的。中世紀的羊皮紙畫和木板上的聖龕畫可謂早期的架上繪畫。15世紀油畫顏料在架上繪畫中得以廣泛使用,從而產生了架上油畫。當時尼德蘭(指現在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以及法國的東北部)畫在羊皮紙上的細密畫和獨幅木板畫已相當盛行。在木框上繃裝畫布進行繪畫是16世紀威尼斯畫派興起後被大量採用的。早期使用的畫布是帆布,之後才有了亞麻布。在義大利等國,聖徒們就是抬著緊繃在木框上的宗教題材的亞麻布油畫從事宗教活動的。布面油畫在表現能力、色層彈性、永久保存等方面均超過了水彩畫、蛋膠畫、濕壁畫以及色粉筆畫。
3.油畫的優越性
具有可塑性的膏狀油畫顏料為畫家帶來了靈活多變、廣泛自由的繪畫空間。而且除畫筆之外,畫家可用刮刀等多種工具作畫。畫家能夠在同一畫面的全部範圍內使透明與不透明的效果並存。油性顏料乾燥慢,畫家可反復塗改畫面,並能在畫面上直接調色、運色。畫色彩光亮,利於物象質感的刻畫,能夠充分表達物象複雜的色調層次,具有透明、渾厚而豐富的優越效果。可用不同的調色劑控制顏色乾燥時間,可運用色層的厚薄對比、筆觸的變化產生豐富的畫面肌理,或在有肌理的表面上作畫,或在顏料中加顆粒狀物質表現特質物體畫顏料有較強的遮蓋力和可塑性。可以一次性完成,也可以多層覆蓋,色層不會脫落。油層幹後堅實耐久、色彩光亮,顏料在乾燥過程中沒有任何變化可繪製大型布面油畫,易運輸、易裝飾、易收藏、易保存、易清潔。
4.懸掛油畫
在懸掛油畫時應有一個向下方的傾斜度。油畫面對正面光時,效果往往較差,應採用側前上方光線,且盡可能做到懸掛出的光源與作畫時的光源相一致,如作畫時光源在左側,懸掛時也應與此光源一致。掛畫的高度要根據居室的具體場合進行調整。懸掛得太低,不利於畫面的保護和觀賞;懸掛過高,又使欣賞者仰視造成不便,同時因畫面產生透視變形,影響欣賞效果。如果需要懸掛多幅油畫,應考慮到畫與畫之間的距離,寧疏勿密。同時要照顧到遠觀時的大效果,儘量將色調相近、內容相近的畫幅分開,不要並列在一起,才能使整個牆面的畫幅有輕重、冷暖起伏等的變化。一幅尺寸一致的作品要注意整齊,間隔一致。畫幅大小相間不一的作品要注意底邊的整齊及畫面傾斜度的一致。若是懸掛較大的畫幅,應選擇觀從所適合的距離觀看才會有滿意效果。油畫裝入玻璃框陳列,對保護畫面有利,但效果要比不帶玻璃的差,無論怎樣陳列,都要避免日光反射和強烈的燈光照射。陳列油畫房間,窗簾的設置也是十分重要的。懸掛油畫還要有固定的掛畫設備,即要有固定在牆壁上的橫木線,油畫作品通過結實的掛畫繩和掛畫鉤連接在掛畫線上。如果實在無掛畫的橫木線而必須用釘子懸掛時,應將釘子陷於畫幅的背後。潮濕的地區應多檢查掛畫有無因銹蝕或朽落的危險。
以上就是油畫知識的相關介紹,希望可以幫助你瞭解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