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大門影評】電影《藍色大門》觀後感
青春有若干個關鍵字:叛逆、奔放、迷茫等等,然而,最本質的還是青春本身的內涵,它與成熟相接,卻不以成熟為起點;成熟對於本我而言,意味著抵制欲望,順從規則,這就讓成熟者的逝去的青春更加值得緬懷。《藍色大門》裡的青春是一種一般人都會經歷過的青春,它沒有暴力色☆禁☆情,沒有晦暗不明,你閉上雙眼,就能感受到身體沐浴在和煦陽光之中。遠方,那一扇藍色大門的開啟,他就這樣出現了。
一如既往的純真
電影採取了“物是人非”的拍攝手法:場景不變,但隨著時間點的變化,人物的狀況和內質發生了變化。在體育課的跑步練習的時候,孟克柔和林月珍坐在學校的操場旁邊的樹下,她們閉著眼想像著未來。同樣的場景出現在電影後半部分,但是人物的關係和各自的心境已經與青春一起發生了變化。這種手法還用在教室、體育館、游泳池等重要場景。我們的青春之所以美好,那是因為我們的青蔥時代所能活動的空間太狹小,它們對於我們太過於熟悉,青春雖然伴隨時間流逝,但是空間卻能相對保持永恆,因此我們的青春有自己的“小天地”,“小天地”的青春是人在經歷青少年階段的重要標誌,我們在回憶青春的時候,往往是先由空間為線索,再慢慢地向前回索。
對同一場景的多次拍攝,不僅引起觀眾的青春情懷,觸動內心難得的純摯,還在整個故事情節中形成了一種前呼後應的敘事結構。這就好比在做房子的時候,為了加固結構,有時候會繞著房子做一圈梁,使得結構更加牢固。多個不同的場景的呼應,讓角色的性格特徵以及影片的故事脈絡更為明晰。其實,我們的記憶也正是對某一件事情的反復再現。例如,我們的初戀的第一次牽手,我們的第一次做惡作劇。儘管每一次回憶都可能因為當時的周圍狀況有所差異,但總的來說,我們的記憶卻難以磨滅,直至我們迴光返照的時候,它會再一次出現。
《藍色大門》在青春的反復中實現了自我的成長,日復一日的上學下學,遇見了他,他又說著同樣的自我介紹,她記住了,但還是依舊地逃開。角色對自我特徵的不斷重複,這是一種認識自我的無意識過程。青春的變化並不是如一般想像中容易,即使缺乏更多的邏輯性思考,我們從來不肯輕易放棄原本的自我。林月珍,日復一日地寫著張士豪的名字,偷偷在他的背後收集他遺棄的物品,以為這樣是對自己初戀的最好安慰;孟克柔,每天都跑到體育館看臺上那個不為人知的角落,在柱子上寫上“我是女生,我愛男生”的八個字,她堅信著自己對她的感情只是友情而已;張士豪,天蠍座O型血,游泳隊吉他社,初戀的情愫讓他對孟克柔“耿耿於懷”,每晚吃飽了十五個餃子和一碗青菜湯,就對著門後的孟克柔喊一聲:“我吃飽了,我走了啊”。無法確定,是不是每個人在青春時代都有自己堅持的不斷重複,有自己堅持的倔強,但這種重複讓我們感受到在蛻變之前是無數次量變,無數個單次累積。
量變體現在不為人知的但總能感動自己的重複行為,多年以後,我們記得我們在某堵牆上刻畫過的無數個“到此一遊”,記得在同學的抽屜裡放上小強和小白,記得站在某個土坡之上大叫,我們甚至想不起背後的驅動力。也許,正是行為本身才是驅動力的所在,它們與成熟無緣,它們與青春僅僅相連,它們是自我的欲望外化,是青春的燦爛綻放。它們也促使我們走向完整的自我,認識自己和身邊的人的關係,逐漸認識到成熟可能是青春的終結點,於是,我們更為珍惜每一次的綻放。如此的行為,是量變,量變佔據著青春的絕大部分時間,然而關鍵的時間節點是每一次質變發生的時刻。
青春的質變是爆發性的,有別于溫和的量變過程。林月珍,期待著自己未來的老公說一聲願意交往的承諾,結果夢幻破滅,少女的心事從此塵封;孟克柔,迷離於對月珍和士豪的情感體驗,當她與他們吻過之後,她開始為自己而活著;張士豪,自信自己擁有迷人的魅力,得不到孟克柔的接受讓他惱羞成怒,當兩人敞開心扉各自說出心中的苦悶,他讓自己有了容忍和耐心。青春有了如此強烈的質變,甚至一度掩蓋了量變的漫長過程,讓人忽視了量變的重要的作用,無視了重複再重複的堅持和純真。《藍色大門》沒有忘記了這一點,它將青春的量變、質變以及青春的場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青春的特質在量變中累積,在質變中蛻變,而青春必然是群體性的青春。一旦離開青春,群體性的活動則慢慢疏離了我們。其實青春與時間無關,與空間有關。我們總在歎息年華老去,撫摸著自己日益乾癟的皮膚在感懷青春的遠離,其實是因為我們無可奈何地遠離了青春的場所。因此,當我們在一個明媚和睦的日子裡,回到過往的青春場所的時候,總有一個神奇的時刻把我們的眼睛擦亮,看到那扇藍色大門再度打開。
舉起新世紀臺灣青春電影的大旗開啟新世紀臺灣青春片先河的應該算是《晴天娃娃》(2000),但是真正引起大家關注的則應該是《藍色大門》(2002)。年幼青澀的桂綸鎂與陳柏霖在片中本色出演孟克柔與張士豪,中規中矩,恰如其分。也讓很多人記住了這兩個名字——這兩個在當時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年。
在《藍色大門》中,校園是大背景,也是故事發生的主要場景,而在這樣的背景下,融合了關於成長與性取向等一系列的青春期問題的探討與思考。陽光開朗的張士豪,代表了這個年齡男孩子中的佼佼者,正如他對孟克柔所說,“我叫張士豪,天蠍座,O型,游泳隊、吉他社,我覺得我還不錯哦。”他這樣介紹自己的時候是那樣的坦誠與欣然,恰如青春年少的那股蓬勃的朝氣噴湧而出。他的青春是在一個為人矚目的位置上度過的,男孩子羡慕他,女孩子偷偷暗戀他,這在他做這樣的自我介紹時表現得淋漓盡致。
與此相反,孟克柔卻顯得篤定與抑鬱,看上去有著不屬於這個年齡的老成,當張士豪對她說想要追她時,孟克柔對張士豪說,“我很麻煩的。”她是真的很麻煩,在內心裡就糾結成厚厚的一團,怎麼繞也還是繞不出來。她故作的老成也只是一個孩子刻意偽裝出來的堅強,正如她與媽媽相依為命時媽媽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堅強。孟克柔問她媽媽失去了爸爸之後是怎樣活過來的,媽媽說,“就是這樣活過來的啊。”青春,也不正是這樣過過來的嗎?在孟克柔的心裡既有對成長產生的恐懼,又有對戀愛產生的質疑,她喜歡林月珍究竟是一種真實的感受,還是一種固執的倔強?她的內心深處也許始終都在按捺著對於張士豪的那股莫名的喜歡,可是又不確定自己究竟是不是喜歡男生。這些左右為難的掙扎存在於青春期這樣複雜的階段,實在讓人高興不起來。於是,孟克柔的臉上總是陰沉著,看不到絲毫的陽光,不管是與林月珍還是與張士豪,孟克柔始終都在取捨間進退失據。
然而在影片的結尾,孟克柔的笑容卻顯得那麼陽光、那麼可人,那段獨白或許是最好的答案:
小士,看著你的花襯衫飄遠,我在想,一年後,三年後,五年後,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子呢?由於你善良、開朗又自在,你應該會更帥吧。於是,我似乎看到多年以後,你站在一扇藍色的大門前,下午三點的陽光,你仍有幾顆青春痘。你笑著,我跑向你,問你好不好,你點點頭。三年、五年以後,甚至更久更久以後,我們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呢?是體育老師還是我媽?雖然我閉著眼睛也看不見自己,但是我卻可以看見你。
青春就是一扇大門,一扇通往成熟的大門,在門前,所有人都會選擇駐足張望,因為大門內的世界一片未知,或許這也正是青春期的普遍特質。無論在駐足張望的過程中經歷了什麼,當一旦越過那道門,所有的一切都變了,因為選擇的路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