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澆帶的作用 後澆帶施工規範
後澆帶是一種建築施工工藝,為了保證建築的安全建築以及施工,那麼後澆帶的作用有哪些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後澆帶的作用以及施工規範。
後澆帶作用
一.解決沉降差:施工之時利用後澆帶將高層建築和裙房暫時斷開,主體結構施工結構之後(完成了大部分沉降量,達到50%以上),以澆灌連接部分的混凝土來將高低層連成一個整體。設計時需要考慮兩階段的受力狀態,並進行荷載校驗工作。待連成整體之後,計算時還應考慮後期沉降差所引起的附加內力。此時,也可以進行以下三個方面的調整:
1.調壓力差。
2. 調時間差。
3. 調標高差。
二.減小溫度收縮:根據“熱脹冷縮”原理,新澆混凝土在硬結過程中會出現收縮現象,而已建成的結構遇熱膨脹,遇冷則收縮。溫度變化通常都會對結構有影響,當變形受到制約,結構內部則會出現溫度應力,更有甚者構件會有裂縫出現。設置後澆帶是在過長的建築物中,在每隔30指40米的距離內設寬度為700制1000毫米的縫,縫記憶體在的鋼筋則採用搭接或是直通加彎的做法。留設後澆帶後,施工過程中混凝土便可收縮自如,便大大減少了收縮應力。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大部分可以抵抗溫度應力,從而提高結構抵抗溫度變化的能力。
後澆帶規範
一. 根據 JGJ3-2002《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12.1.10 條規定,當採用剛性防水方案時,同一建築的基礎應避免設置變形縫。可沿基礎長度每隔 30~40m 留一道貫通頂板、底板及牆板的施工後澆縫,縫寬不宜小於800mm,且宜設置在柱距 3 等分的中間範圍內。後澆縫處底板及外牆宜採用附加防水層;後澆縫混凝土宜在其兩側混凝土澆灌完畢 2 個月後再進行澆灌,其強度等級應提高一級,且宜採用早強、補償收縮的混凝土。
二. 根據JGJ6-99《高層建築箱形與筏形基礎技術規範》6.6.2 條規定,基礎長度超過 40m 時,宜設置施工縫,縫寬不宜小於 80cm.在施工縫處,鋼筋必須貫通。6.6.3 條規定,當主樓與裙房採用整體基礎,且主樓基礎與裙房基礎之間採用後澆帶時,後澆帶的處理方法應與施工縫相同。
三. 根據GB50010-200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9.1.3 條規定,如有充分依據和可靠措施,本規範表中的伸縮縫最大間距可適當增大,混凝土澆築採用後澆帶分段施工。
四. 根據GB50007-2002《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8.4.15 條規定,對高層建築筏形基礎與裙房基礎之間的構造應符合下列要求:當高層建築與相連的裙房之間不設置沉降縫時,宜在裙房一側設置後澆帶,後澆帶的位置宜設在距主樓邊柱的第 2 跨內;後澆帶混凝土宜根據實測沉降值並計算後期沉降差能滿足設計要求後方可進行澆注。
五. 根據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範》5.2.1 條規定,後澆帶應設在受力和變形較小的部位,間距宜為 30~60m,寬度宜為700~1 000mm.5.2.2 條規定,後澆帶可做成平直縫,結構主筋不宜在縫中斷開,如必須斷開,則主筋搭接長度應大於 45 倍主筋直徑,並應按設計要求加設附加鋼筋。5.2.4 條對後澆帶的施工規定如下:後澆帶應在其兩側混凝土齡期達到 42d 後再施工,但高層建築的後澆帶應在結構頂板澆築混凝土 14d 後進行;後澆帶混凝土的養護時間不得少於 2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