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我窩

巴羅克建築風格與特點介紹 巴羅克建築風格代表作

巴羅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羅克建築風格

巴羅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衝破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嚮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羅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羅克建築從羅馬發端後,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羅克建築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巴羅克建築特點

巴羅克建築風格給人的整體特徵:

1.波浪行曲線與曲面形成動態建築

2.利用透視術增加層次,誇大距離,體積感強

3.建築部件短折,不完整,形成不穩定形象,如折斷的或雙層的簷部、山花

4.柱子不規則排列,增強立面與空間的凸凹起伏和運動感

5.室內運用曲線曲面及形體的不穩定組合,產生光影變化

6.強烈的裝飾,雕刻與色彩

7.用互相穿插的曲面與橢圓形空間

巴羅克建築代表作

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羅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羅克建築。

17世紀初,C.馬代爾諾建造了羅馬聖蘇珊娜教堂。該教堂大致仿效耶穌教堂,即在內部突出了主廳和中央圓頂,加強了中央大門的作用,但比例更為高峻雄偉,門面的細部安排層層曲突,愈近中央大門愈明顯。建築的立體塑形複雜多變,動態強烈。此外馬代爾諾還擔任了對聖彼得大教堂的內部改建和門面建築設計,使其更符合巴羅克風格。

G.L.貝尼尼和F.博羅米尼,前者的代表作是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祭壇設計的聖彼得法座,作者巧妙地將聖徒、天使和聖靈之光與建築相結合,使其更富有熱烈奔放的巴羅克特徵。後者的代表作有四泉的聖卡洛教堂、聖伊沃教堂等,在這些建築中,他運用凹凸多變的曲線和多種幾何形體的複雜交錯,使建築從整體佈局到細部安排都能獨出心裁。另外,彼得羅·達科爾托納、C.拉伊納爾迪、小M.倫吉、C.豐塔納等在他們的影響下,也設計了許多巴羅克建築。

威尼斯聖瑪麗亞大教堂,在義大利北部,B.隆蓋納設計了威尼斯的聖瑪麗亞教堂,G.瓜裡尼則設計了都靈的聖洛倫佐教堂和聖辛多內禮拜堂。傳播於歐洲各地的巴羅克建築,又與當地的建築特點相結合,從而形成各自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