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晶是如何形成的 小小水晶大有來頭
通俗易懂點講,水晶是這樣形成的:
在地底下、岩洞中,豐富的地下水資源提供“飽和”的二氧化矽,同時此中的壓力約需在大氣壓力下的二倍至三倍左右,溫度則需在550-600℃間,再給予適當時間,原始的水晶晶體就會隨其生長規律自然而然結晶成六方柱狀的天然水晶了。對人造水晶而言,通常,在人為控制的理想環境中,即是物理、化學條件都符合上述條件的狀況下,水晶的生長速度約為每天0.8毫米(mm)。這也是許多人造水晶的實驗室、工廠的標準生產速度。由此所培養出來的。
水晶形成
不通俗點來說,水晶是這樣表述的:
火山噴發後期,大量固體礦物結晶冷凝形成火山岩,殘餘熱水熱液流過早期噴發火山岩,從而析出二氧化矽。二氧化矽在噴出岩氣孔和空洞中沉澱,在中高溫條件下有充足時間結晶,形成晶洞型紫水晶。
火山噴發後期分異出的氣態和液態溶液與以前形成的圍岩發生化學反應和物質相互交換作用,在此過程中,二氧化矽析出,在泥土和岩石的空穴中與空氣接觸,在部分岩石氣孔和空洞中沉澱,慢慢地在空穴壁上凝結成一支支的晶體,就形成了今天的水晶,而空穴就變成了所謂的“水晶洞”
水晶成因分類
水晶在大的分類上只有兩類:天然的和非天然的,但為了更好的瞭解水晶,我們在此將其分為四類分別闡述:
天然水晶:天然水晶是在自然條件下形成的,生長在地殼深處,通常都要經歷火山和地震等劇烈的地殼運動才能形成。天然水晶屬於礦產資源,非常稀有和珍貴,屬於寶石之一。
合成水晶:合成水晶是也叫再生水晶是一種單晶體,亦稱合成水晶、壓電水晶。再生水晶是採用水熱結晶法“模仿天然水晶的生長過程”,把天然矽礦石和一些化學物質放在高壓釜內,經過1-3個月時間(對不同晶體而言)逐漸培養而成。它在化學成分、分子結構、光學性能、機械、電氣性質方面與天然水晶完全相同,而雙折射及偏振性等方面,再生水晶比天然水晶更純淨,色澤性更好。經過加工(割、磨、拋)後得到各種形狀的顆粒晶瑩透亮,光彩奪目,並且耐磨,耐腐蝕。
熔融水晶:市場上有很多人把熔煉水晶也叫做合成水晶,那是不準確的,一般都是以水晶廢料為原料在高溫高壓下熔煉出來的,而不是結晶成的,不具備水晶的晶體特性,所以不能把熔煉水晶與合成水晶混為一談;但是熔煉水晶耐高溫,用優質二氧化矽熔煉成的熔煉水晶可以做成實用產品比如水晶杯、烤盤、茶具等,實際上一代偉人毛澤東主席的水晶棺就是選用東海優質水晶熔煉而成的。
K9玻璃仿水晶:還有人把K9玻璃也叫做合成水晶,那就更不對了,K9玻璃雖然有是用二氧化矽為主要原料熔煉而成的,但是熔煉過程中加進了24%的鉛,實際上就是鉛玻璃;為什麼要加鉛呢?一般玻璃發藍或者發綠,看起來不象水晶,但是加鉛之後玻璃的白度很高,看起來非常象水晶,尤其含24%的K9玻璃最象水晶,所以稱K9玻璃為仿水晶比較恰當。
天然水晶是大地孕育出來的珍品,100mm的水晶通常需百萬年時間方能形成,其在健康、科研、機械等各方面都有極大的價值,雖老話常說,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我們在此介紹的水晶又何嘗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