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量酒的尺子
由於歷代統治階級頒佈了多重計量單位的關係,我們以前對計量的概念是模糊的,比如現在所說的“差不多”、“微量”、“少量”、“還行”、“湊合”、“馬馬虎虎”等詞語就是一些例子;這種模糊計量還可以在眾多的菜譜上看到,比如添加作料的“少量”、“少許”、“適量”等等。
1. 計量方面的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我們開的是酒會,在多重計量單位方面再舉一個喝酒的例子:被稱作“詩仙”的唐代詩人李白,喜歡酒後做詩,有著“李白鬥酒詩百篇”的美譽。然而按照今天的概念,這個“鬥酒”究竟合多少毫升呢?根據考證,東漢時的1升僅合今天的200毫升左右,兩晉時稍大一點,約合253毫升,南北朝時期度量衡制度混亂,約合今天的300至600毫升不等,唐代的1升較大,約合600毫升。如此算來,老人家飲酒1鬥,相當於今天的6000毫升左右。現在的啤酒標準瓶容量是 640毫升,也就是說1鬥的酒量不足今天的10瓶啤酒,又是度數很低的酒(醪糟),憑李白的海量,喝下去不成問題。今天,能喝10瓶8瓶啤酒的人還是滿目 皆是的。
延續到改革開放的今天,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更加顯著,比如我們包餃子,一顆白菜半斤肉餡,加上“少許”調味料,拌餡、和麵、包就是了;可是相同的問題如果在德國人那裡就不是這樣了,他們說這麼好吃的東西是怎麼做的啊,那就非要知道各種配料是多少克、多少毫升不可,否則要做成好吃的簡 直就是不可思議。這樣他們的廚房就像實驗室了,有天平、量筒、量杯、溫度錶、計時器等等。
2. 為什麼產生了量酒的尺子
言歸正傳,今天探討的是量酒的古董尺子。1940年代以前,我們似乎沒有對酒進行過科學和符合實際的測定,當時甚至至今300年前的西方尤其是酒類消費和鑒賞大國—英國,出於進出口貿易和稅收的目的,對酒的度數和容量設立了很多規矩(Rule),而相關計量用的器具就稱作尺子(Ruler)了。
3.1100年前酒類的運輸
很久以前,葡萄酒、啤酒和蒸餾酒是放在木桶裡運輸和購銷的,關於這個場景,在我的《古七八怪的拔塞器》裡有所介紹,我們再借那邊的一幅照片回憶一下當年的場景:這是1856年(右側兩面旗子下麵的年份)運輸大包裝葡萄酒的場面:一艘多桅帆船停靠在簡易的碼頭上,晴朗的天空下浮雲朵朵,遠處有幾隻海鷗在翱翔,大海上波光粼粼,棧橋上面有三個栓船的石樁,兩個裝卸工在忙碌著往大船上裝載盛裝葡萄酒的木桶,19世紀中葉葡萄酒交易和運輸的場面一覽無遺。
除了木桶以外,早期葡萄酒運輸還有其它方法,比如高加索地區使用整個的牛皮裝載後放在兩個或四個輪子的木車上運輸,也有使用整個羊皮充滿酒後用人背著或扛著 運輸的;還有外裹稻草、葦草之類防護用品的大大小小的陶罐則是地中海地區葡萄酒運輸的方式。然而,牛羊皮的易漏和陶罐的易碎都沒有辦法和木桶的皮實特性相 比。還有,木桶的嘎嘎形狀也給裝卸帶來無可言喻的方便與快捷,電影《佐羅》的滾木桶仍帶給我們詼諧的回憶。於是,木桶就成了葡萄酒的主要盛裝容器而受到購銷雙方的青睞並風靡一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