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時代 你願意用隱私換收益嗎?
毋庸置疑,智慧家居時代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資料,包括和個人習慣有關的敏感性資料,以及和能源使用習慣和消費行為相關的一般資料等。只需為個人資料制定一個價格,我們即可瞭解智慧家居住戶對個人資料的價值衡量,以及他們願意交付的資料類型。
智慧家居可以獲取許多關於我們的資訊。在上週四公佈的一項調查中,許多人表示自己非常擔心智慧家居所收集的資料存在被駭客或者犯罪分子利用的可能。
但儘管如此,還是有相當比例的被調查者表示不希望自己的資料被封閉起來。實際上,在接受調查的9,000人中(被調查者來自世界各地),超過一半表示在公司向他們支付金額的前提下,他們願意和公司共用自己的資訊。
這次調查由科技調查公司「Vanson Bourne」于上年夏季發起,委託機構為英特爾安全公司(Intel Security)。在某種程度上,本次調查結果能夠代表人們和個人資料關係的革新方向。
就目前而言,科技產品的使用者似乎已經習慣使用個人資料換取免費服務。「我免費使用了Gmail,但我知道Google公司會從中獲取某些資訊作為回報,我對此感覺良好。」一位受訪者表示。
如果說以個人資料交換便捷服務的模式可以被稱為「資料交易經濟學」,那麼以後資料也可以被視為是一種貨幣:使用者可以放棄個人資料並以此換取金錢。
對許多人而言,這是一個通往自由之路的機會。隨著交換機制變得更加透明,我們可以一掃籠罩著資料交換的陰霾,並自行決定哪些資料可以提供,哪些資料應該被保護起來。
「隱私的關鍵在於我們能否被賦予共用的選擇權。」英特爾安全公司的首席技術官史蒂夫•格羅伯曼(Steve Grobman)說道,「不同用戶的判斷存在很大的差距。」
但對於科技產品使用者中的低收入人群而言,用個人資料交換收益的行為並不一定能通往自由之道。這個舉措可以體現出隱私的真實價值:如果你想要保存自己的資料,如果你希望維持在匿名狀態,那麼你將需要放棄個人資料所帶來的現金激勵,以及以個人資料作為籌碼的交易。一旦這種邏輯成立,可以保護住戶隱私的智慧家居無疑會變得更貴,至少和那些會收集住戶資訊的住所對比起來是如此。
格羅伯曼表示自己可以想像到一種分層式價格體系的到來。「我們不難假設,那些可以更好地保護住戶隱私的智慧家居將會被以更高的價格出售,這是一個非常合理的假設。」他說道,「而另一方面,定價較低的住所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津貼,但使用者需要放棄一些個人資料,並和公司簽署長期協議。」
這和上一年在坎薩斯城(Kansas City)所發生的事情非常相似。為了和Google公司的光纖業務進行抗衡,當時AT&T發佈了一個高速光纖互聯網接入服務。AT&T的光纖接入服務定價為70美元每月,和Google公司的定價一樣,但選擇使用AT&T光纖接入服務的使用者需要簽訂一項「互聯網偏好設置協議」,以授予AT&T收集流覽資訊和搜索記錄的權利。不簽署這份協定的使用者每月需額外支付29美元。
但對於科技產品使用者中的低收入人群而言,用個人資料交換收益的行為並不一定能通往自由之道。
高速光纖接入服務已經成為一種高端服務,因此將其作為收取額外費用的契機並不會讓這個社會陷入完全失去互聯網連接的境地。同理,智慧家居最早的一批用戶往往也是那些收入達到一定水準的群體。
智慧手機一度也被視為高端設備,但現在已經得到了廣泛使用,即便是收入較低的群體也普遍使用智慧手機,有些低收入用戶甚至將智慧手機視為互聯網連接的唯一介面。高速互聯網接入服務和智慧家居也會逐漸步向主流,和隱私相關的價格體系將會影響低收入人群面相這些產品的態度。
蜜雪兒•吉爾曼(Michele Gilman)是巴爾的摩大學(University of Baltimore)的法學教授,她表示現在有許多低收入人群正在租房度日,因此一旦智慧家居走向主流,智慧家居的屋主可以收集到許多租戶的個人資訊,並從中獲利。
「在商業層面上,將窮人作為收入來源的途徑實在是太多了。」她說道,「即便是智慧家居也很難擺脫這個現狀。」
以資料換取收益的做法並不新鮮。一家名為「Datacoup」的公司將自己標榜成唯一一家可以協助客戶以匿名的方式出售資料以換取金錢的公司。Datacoup認為自己的服務可以説明客戶理解商業體可以通過他們的個人資料獲得哪些資訊。
儘管這個理念尚未成為主流,但卻已經在年輕群體中流行了起來。英特爾安全公司的調查顯示,約有63%的千禧世代使用者願意以出售個人資料的方式換取收益。另一項研究在英國調查了1,000名年齡介乎13至17歲的青少年,研究結果顯示有43%的受訪者認為與通過工作賺取收益的途徑相比,通過出售資料換取收益的方式會更受他們偏愛。
格羅伯曼表示自己只能接受出售用電習慣等一般資料以向公共事業公司換取折扣。「在專業知識的幫助下,我可以更好地判斷個人資料的真實價值。」他說道,「在價格相宜的情況下,我也願意出售更多的資料,即便是冒著失去隱私的風險也在所不辭。」
如果我們能夠被賦予資料分享的選擇權,事態的進展還算走在了正軌上。在許多人眼中,通過分享個人資料換取收益的理念非常誘人,進一步參與到資料市場也可以説明他們更好地掌控個人資料。但對於那些渴望隱私得到保障的低收入人群而言,資料的交易行為無疑會讓他們的隱私保衛戰更加難以戰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