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我窩

預防小兒秋季腹瀉的飲食知識與注意事項

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後,病初幾乎每個孩子都有嘔吐現象,多數患兒有發熱,體溫多在38℃~40℃之間。病後兩天出現腹瀉,大便每日10次左右,水樣便或蛋花樣便,呈花綠色或乳白色,可有少量黏液,無膿血,無腥臭味,本病為自限性疾病,腹瀉多在病後4~7天自愈,少數孩子腹瀉可持續20多天。有個別病兒可發生猝死,可能與併發心肌炎有關。秋季腹瀉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所以服用抗生素有害無益。本病病程不長,如果家長在這幾天做好飲食餵養和口服補液,通常不會發生問題。

預防小兒秋季腹瀉的小常識:

1、注意保暖。

家長可以用一個暖水袋給孩子熱敷腹部,還可以給孩子揉揉肚子,以減輕病兒的腹痛。

2、調節好飲食。

在腹瀉急性期要減少進食量,但不必禁食。要食用一些米粥、麵湯之類的稀飯,急性期不要食用魚、肉,待病情好轉後可逐步恢復正常飲食。

3、喝口服補液鹽。

給孩子喂口服補液鹽水應該耐心,少量多次地喂,每2~3分鐘喂一次,每次用匙喂10~20毫升;這樣積少成多,約4~6小時即能糾正脫水。如果孩子對口服補液不耐受,或腹瀉程度加重,就應帶孩子看兒科醫生,用靜脈輸液的方法補液。

4、積極提倡母乳餵養,因母乳營養價值高,易消化吸收,是防止腹瀉的最佳食物。

5、人工餵養的嬰兒,注意食具每天要煮沸消毒,每次用前用開水沖燙,消毒好的食具要避免污染,奶瓶上加罩。牛奶每次要煮沸後食用。

6、不論服用母乳或牛乳的小兒都應按時定量,如大便稀、次數多不要添加新的輔食。在添加輔食時原則是從流質→半流質→軟食→固體食物等,注意要從少量逐漸加多,切忌幾種食物一起加。

7、避免過食或吃脂肪含量多的食物。

8、小兒生活要有規律,充足睡眠,加強適當的戶外活動,以增強體質。

預防小腹瀉飲食上要注意如下幾點:

1、首先、根據機體在腹瀉時有水分大量丟失之特點,宜增加流質飲食的攝入,如牛奶、藕粉、菜汁、果汁、雞蛋湯、軟面和稀粥等。這些流質飲食易於消化吸收,並含有人體所需的大量電解質。

2、其次、在飲食中適當添加一些水果和蔬菜,如番茄,土豆,茄子,黃瓜,柑橘和紅果等,不僅能夠補充豐富維生素C和B,而且起到止瀉、收斂作用,還可增加體內津液。雞蛋羹攝入後也有收斂作用,並可保護胃腸黏膜和潰瘍面。如果腹瀉時間過長,可在每頓餐前可吃上一小片烤糊的饃片,這在醫學上又稱為“碳末”,是中藥的一種,可吸附細菌及毒素,使其排出體外,起到收斂和清潔腸道作用。

3、患者病情得到控制,開始恢復正常進食時要先從流質至半流質,再到軟飯的逐漸過渡。要注意少量多餐,不可一開始就吃的過多,防止增加胃腸道負擔而引起消化不良,腹脹等。另外、患者要注意少吃油膩和含粗纖維過多的食物如韭菜、芹菜,辣椒和動物油脂,避免加快胃腸蠕動而不利於病灶修復。香蕉和梨等水果也不可多吃。

4、小兒秋季腹瀉大多數為腸道病毒感染所致,對抗生素無效,故而必須謹慎使用抗生素,以避免造成抗生素的濫用。針對小兒秋季腹瀉,可用如霍香正氣水,黃連素和正氣膠囊等口服,以抗炎祛毒,調理脾胃,促進病情好轉。一般情況下,小兒秋季腹瀉如果次數不多,可不用禁食,嬰兒可正常哺乳。如果腹瀉嚴重則需短暫禁食,病情好轉後先從流質、易消化的飲食開始,切忌過早食用肉、蛋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5、針對小兒秋季腹瀉的原因,治療小兒腹瀉重在健脾養胃,以滋補孩子的後天之本為主。中醫認為,山藥味甘、性溫平,具有補脾養胃、補肺益腎的功效,可治療脾虛久瀉、慢性腸炎、肺虛咳喘、慢性胃炎等症。山藥既是蔬菜又是滋補佳品,用山藥治療腹瀉,既避免了藥物的毒副作用,又比較容易被患兒接受。具體做法是將幹山藥磨成細粉,可單獨用山藥粉煮粥也可與米粉按1:2的比例混合煮粥,最好調成鹹味,可預防因腹瀉而發生的脫水,一般1天1~2次食用,1周為1個療程;平時也可用鮮山藥加糯米煮粥喝,既滋補了脾胃又可起到治療腹瀉的作用。小兒秋季腹瀉要配合飲食調理,注意進食清淡,禁食油膩、煎炸類食品,本法只適用于小兒單純性腹瀉和消化不良性腹瀉,若大便常規檢查有致病菌者,應配合藥物治療。食用山藥一般無明顯禁忌症,但因其有收斂作用,所以患感冒、大便燥結者及腸胃積滯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