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我窩

裝修下定金需謹慎 不然後悔就來不及了

許多裝修公司都以先收定金的形式來綁定客戶,由於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以及行業規範的缺失,許多消費者在交了定金後卻遇到了各種問題。據統計,消費者反映家裝消費過程引致糾紛的主要有三大問題:

1、免費設計貓膩多 交款容易退款難

由於家裝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許多裝修公司加強了宣傳,打著免費測量、免費設計的噱頭,吸引廣大家裝業主的眼球,並想盡方法讓消費者交付定金,許多消費者卻遇到了“交款容易退款難”的問題。

一是測量、設計完畢後,裝修公司以“行規”為由,要求先交定金才能出圖紙,消費者往往持著渴望和著急的心態,在沒有任何約定的情況下草率交付了定金,付款憑證除了寫著是“裝修定金”外,沒有任何關於免費設計或不滿意可退款的約定事項,當消費者對設計不滿意或認為預算報價太高而要求退款時,往往都被拒絕。

二是裝修公司在沒告知要另加費用的情況下,誤導消費者或擅自為消費者設計立體效果圖,當消費者對設計不滿意或認為預算報價太高而要求退款時,商家卻表示平面設計圖免費,立體效果圖需要收費,在退定金時變相扣除消費者的設計費。

2、口頭承諾不履行 出現問題舉證困難

一是許多裝修公司在搞促銷時都會作出優惠承諾,當消費者提出進一步優惠要求時,工作人員往往以不能給其他已下定的業主知道為由忽悠消費者,對進一步優惠事項只作口頭承諾而未在定金憑證上注明,消費者與裝修公司簽訂正式合同時要求商家履行優惠承諾,卻遇到了舉證困難。

二是有的裝修公司在收定金時只做出大概預算而不出具正式預算,雖然列出了裝修項目的單價明細,卻故意按較少的工程量給消費者計算出一個“吸引人”的總預算,並以“最終預算還需大量工作才能計算出來”為藉口,要求消費者先交定金,當消費者提出質疑時便口頭承諾“消費者可退款”,然而當消費者無法接受最終預算而要求退款時,裝修公司卻以消費者在交定金時已接受其報的單價,最終預算高是因為工程量多為由不予退還。

3、裝修合同留陷阱 額外增加費用沒商量

家居裝修往往都在交了定金,經過對工程量進行估算並擬出了預算後才正式簽訂合同。消費者在簽訂正式合同時,往往會發現合同有許多不明確的地方,甚至存在消費陷阱。

一是價格不明晰,部分裝修合同預算內容過於簡單,只簡單地列出了大概的工程項目和價格,沒有列明各裝修專案單價、總工程量和總價,容易出現結算糾紛。

二是有意縮小工程總量,有的裝修合同雖然列明各裝修專案單價、總工程量和總價,而且算出了看似比較優惠的總價,但裝修公司往往會以“最終結算以實際工程量為准”的條款設置了消費陷阱,在預算報價時有意縮小工程量的規模(如牆面面積、線路長度、管路長度等),實際工程量與預算工程量差異很大。

三是輔材不清晰,有的裝修公司雖然列出了土建、水電、吊頂(吊頂裝修效果圖)、木工等裝修項目的費用,但卻不注明相關項目材料的品型及價格(如水泥、電線、管道、板材等),當消費者發現裝修公司使用的只是一般材料而要求更換時,裝修公司則以優惠報價只能提供指定的產品為由不予更換,或者是要求消費者增加費用。

◆警惕“低價裝修”陷阱 提高消費風險防範意識

為避免裝修定金“交款容易退款難”的困境,消委會提醒,廣大消費者在交定金時應謹慎小心,提高消費風險防範意識,做到以下三方面:

一、應多管道瞭解市場行情並選擇有資質的裝修公司。家居裝修是個複雜的工程,如果消費者缺乏裝修常識,很容易走入消費誤區,消費者在交付裝修定金前應要多管道收集裝修資訊、瞭解市場行情,做到心中有數。

目前,市場上有些只能進行裝修設計的裝修設計公司並不具備施工資質,卻在為客戶設計後違規承攬裝修工程,消費者在選擇裝修公司時一定要認真查驗公司的資質材料,選擇有營業執照和建築裝飾企業資質證書的正規公司,同時儘量做到貨比三家,不要被商家的強大宣傳攻勢所迷惑,警惕低價且無資質的裝修“遊擊隊”,儘量選擇信譽好的公司,避免上當受騙。

二、簽訂正式合同或書面約定可退款事項。在交付裝修定金前務必先簽訂好合同協定,在合同中詳細列出各裝修專案、單價、工程量和價格,注明裝修公司提供材料品牌型號等,對設計中可準確計算出工程量(如面積、長度等)的裝修專案,應儘量約定結算工程量或可允許變動的幅度,避免掉入“按實際工程量結算”的陷阱。

裝修公司往往都使用自己的格式合同,消費者應逐條審閱,對霸王條款或不能接受條款提出異議,對未盡事宜要求明確,並與裝修公司簽訂附加條款,越詳細越好。交付定金前確實無法簽訂正式合同的,應對商家的口頭承諾進行書面注明,並書面約定定金可退還的事項、退還條件和退還方式,儘量避免退定糾紛。另外,裝修定金並沒有固定標準,消費者可以與經營者協商確定定金數額,儘量交付較少定金,降低消費風險。

三、保留憑證有效維權。消費者應妥善保存有關付款憑證和協議材料,在交付定金後一旦與經營者發生糾紛,應及時與經營者協商解決,協商不成時可持有關證據材料向消委會投訴或根據不同的情況向住建、工商等行政部門申訴,切實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