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人際交往心理效應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際交往中,對交往物件的認知、印象、態度以及情感等,都會直接影響到交往的正常進行。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交往過程中的人際認知往往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偏差。
1、首因效應
首因,即最先的印象,或稱第一印象。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注意開始接觸到的細節,如對方的表情、身材、容貌等,而對後來接觸到的細節不太注意。這種由先前的資訊而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其對後來資訊的影響,就是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是大學生的交往活動中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客觀地說,首因效應在交往活動中有一定的作用。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先人為主”,它影響著今後交往活動的深入進行。當然,第一印象也不是不可改變的。雖然第一印象賴以產生的資訊是有限的,但由於人的認知具有綜合性,完全可以把這些不完全的資訊貫穿起來,用思維填補空缺,形成一定程度的整體印象。
2、近因效應
近因,即最後的印象。近因效應,指的是最後的印象對人們認知具有的影響。最後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這也就是心理學上所闡釋的後攝作用。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不是對立的,而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第一印象固然重要,最後的印象也是不可忽視的。一般而論,在對陌生人的認知中,首因效應比較明顯;而對熟識的人的認知中,近因效應比較明顯。這就告訴我們,在與他人進行交往時,既要注意平時給對方留下的印象,也要注意給對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和最後印象。
3、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指的是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常從對方所具有的某個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關的一系列特性上,從局部資訊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即根據最少量的情況對別人作出全面的結論。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說的就是這種光環效應。光環效應實際上是個人主觀推斷的泛化和擴張的結果。在光環效應狀態下,一個人的優點或缺點一旦變為光圈被擴大,其優點或缺點也就隱退到光的背後被別人視而不見了。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光環效應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例如,男女大學生會對外表吸引人的同學賦予較多的理想的人格特徵,常常為那些長相比較動人的同學設計美好的未來。
4、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認知者形成對別人的印象時總是假設他人與自己有相同的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映的就是這種投射效應的一個側面。
一般說來,投射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指個人沒有意識到自己具有某些特性,而把這些特性加到了他人身上。例如,一個對他人有敵意的同學,總感覺到對方對自己懷有仇恨,似乎對方的一舉一動都有挑釁的色彩。另一種是指個人意識到自己的某些不稱心的特性,而把這些特性加到他人身上。例如,在考場上,想作弊的同學總感覺到別的同學也在作弊,倘若自己不作弊就吃虧了。值得注意的是,這後一種投射往往會把自己某些不稱心的特性,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崇拜的人身上。其邏輯是:他們有這些特性照樣有著光輝的形象,我有這些特性又有何妨。目的是通過這種投射重新估價自己的不稱心的特性,以求得心理上的暫時平衡。
5、定勢效應
定勢效應是指由於人們頭腦中存在著某種想法,而影響對他人的認知和評價。在人際交往活動中,當我們認知他人時,常常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有準備的心理狀態(出現原有的某種想法),並從這種心理狀態出發,按照事物的一定的外部聯繫進行認知和評價,於是也就產生了定勢效應。定勢效應在某種條件下有助於我們對他人作概括的瞭解,但往往會產生認知的偏差。例如,農村來的同學認為城市來的同學見多識廣,但狡猾、小氣;城市來的同學則認為農村來的同學孤陋寡聞,但忠厚、老實。
6、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社會上對於某一類事物或人物的一種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它主要表現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機械地將交往物件歸於某一類人,不管他是否呈現出該類人的特徵,都認為他是該類人的代表,進而把對該類人的評價強加於他。刻板印象作為一種固定化認識,雖然有利於對某一群體作出概括性的評價,但也容易產生偏差,造成“先人為主”的成見,阻礙人與人之間深入細緻的認知。例如,男生往往認為女生心細、膽小、嬌氣;女生則往往認為男生心粗、膽大、傲氣。